文化与艺术
定义的重要性:重新审视超自然主义
书评:彼得·哈里森 著《新世界神话》
2024-10-04
—— Ken Keathley

谁掌控了定义权,谁往往就能在辩论中占据上风。这不仅解释了近百年来我们文化中层出不穷的文字游戏,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长河。激进思潮模糊了许多原本被认为含义明确的词语。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就是怀疑论者对基督教与科学关系相关术语的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将历史叙事塑造成了一场永无休止、不可避免的冲突。

在《新世界神话:世俗时代的超自然信仰》( Some New World: Myths of Supernatural Belief in a Secular Age )一书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史荣休教授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深入探讨了启蒙思想家和怀疑论者如何通过重塑语言来改写历史。他指出,当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1825-1895)等人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重新定义为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对立时,他们实际上已经主导了这场辩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他们如何主导文化,以及基督徒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新世界神话:世俗时代的超自然信仰》 

彼得·哈里森 著

中世纪时期,大家普遍认为神的力量无处不在。事实上,许多人认为即使在今天,“对超自然的信仰”仍是宗教信仰的根基。然而,将“自然”和“超自然”对立起来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就如同“信仰”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也是比较新近才出现的。

在这部为知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著作中,作者颠覆了关于世俗现代性的一些关键误解——即所谓的“神话”。他不仅挑战了大家对过去的普遍误解,还为当代宗教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488 页。

定义现代性

我们在讨论宗教和科学时常用的许多概念,其实都是现代的产物。哈里森指出:“我们现在理解的‘信仰’和‘超自然’这些概念,在前现代的基督教中并不突出,事实上,在其他文化中也是如此。”(3 页)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重新定义了“宗教”,将其塑造成一个中性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范畴,使其脱离了历史上与社会密不可分的角色。在社会和宗教快速变革的年代,语言和含义的重大转变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认识论上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存在危机为启蒙时代的怀疑论者所利用。在沃姆斯会议(Diet of Worms)上,路德宣称他的“良心受圣道的约束”,除非“圣经和明确的理性”说服了他,否则他不能收回自己的言论。哈里森认为,改革宗基督教带来了这样一种坚持:“我们要为自己确认的事情承担个人责任,并且在确认时要掌握所有的证据基础。”(52 页)个人良知和责任因此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面对相互竞争的真理主张,个人应该如何做出判断呢?特别是当冲突双方都声称遵循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原则时?哈里森认为,这种向个人责任倾斜的转变,以及将个人良知置于教会权威之上的做法,为后来对基督教的世俗批评铺平了道路。

新教论点与世俗主张

改教家们坚信圣经为个人提供了一切认识论上的保证。然而,后来的新教学者,如德国自由派神学家大卫·施特劳斯(David Strauss,1808-1874 年),在圣经批评中采用了反超自然主义的方法,这种做法动摇了圣经的权威地位。此外,休谟和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年)等启蒙思想家,巧妙地借用了新教对罗马天主教声称的圣经外奇迹的质疑态度,从而全面否定了宗教信仰。

举例来说,休谟利用宗教改革时期反对罗马天主教持续发生奇迹的论点,否定了对奇迹的整体信仰,包括圣经中记载的事件。哈里森指出:“面对长期存在的跨文化共识,休谟偏好自然主义观点的逻辑,实际上是建立在西方例外论和历史进步论的假设之上。”(353 页)17 世纪的新教护教学者首次将中世纪描述为“黑暗时代”,称之为迷信、无知、轻信盛行的时期。启蒙时代的怀疑论者欣然接受了这种描述。

怀疑论者接纳了这些批评,这助长了一种文化叙事,即启蒙运动通过否定圣经的超自然主张来彰显人类理性。然而,哈里森认为,自然主义的稳定性恰恰依赖于它试图超越的那些有神论概念。宇宙的理性、人类理解宇宙的能力以及进步的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源自基督教神学,这揭示出自然主义对基督教形而上学基础的内在依赖。但从西方知识史的主流叙述中,你很难察觉到这一点。

超越认识论的思考

《新世界神话》一书不仅仅是对信仰与科学之争的历史分析,更是对当前世俗主义和信仰观点的深刻哲学挑战。哈里森在书中与布拉德·格雷戈里(Brad Gregory,著有《意外的宗教改革》[The Unintended Reformation])、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有《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与约翰·米尔班克(John Milbank)展开对话。他认同他们的观点,即宗教改革造成了认识论上的困境,这为我们当前的世俗时代铺平了道路——在这个世俗时代,不信神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成了默认立场。无论是出于健忘还是傲慢,世俗文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多么罕见的历史现象,也没有认识到它在认识论上对圣经有神论的深刻依赖。

尽管哈里森的论证全面深入,但他并未涵盖导致启蒙时代怀疑主义兴起的所有因素。例如,米歇尔·吉莱斯皮(Michael Gillespie)在《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一书中,生动描述了宗教改革后和早期现代时期宗教战争的恐怖场景——整个城镇和村庄的居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都遭到了屠杀。此外,卡洛斯·艾尔(Carlos Eire)在《他们飞翔:一段讲述不可能事件的历史》(They Flew: A History of the Impossible)中,详细记录了同一时期对女巫的疯狂迫害,导致 10 万到 20 万人被处决,几乎整个村庄都遭到毁灭,连儿童也未能幸免。由此可见,启蒙运动的兴起不仅仅源于知识层面的考量;道德上的强烈反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重新评估世俗主义

《新世界神话》这本书并非单纯描述事物如何走向歧途的历史。哈里森经过毕生研究,在这部可能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中,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盛行的世俗叙事。他提出探索“显著性”(salience)概念——即我们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既有的理论立场在理解现实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要挑战我们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尤其是“自然”和“超自然”这两个词。

哈里森指出,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当前,世俗观点主导着社会的集体想象。他认为,理解世俗思想在历史上对神学概念的依赖,可能为科学与宗教之间开展更加微妙和深入的对话创造条件。

最值得注意的是,哈里森提醒我们,当代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实际上是由历史叙事构建而成的。而这些叙事本身就充满了修正、重新诠释和争议。对于那些参与信仰与科学辩论的人,哈里森呼吁重塑对话的基本要素。对于那些对基督教与现代世俗意识形态之间深层联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新世界神话》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Definitions Matter: Rethink Supernaturalism.

Ken Keathley(肯·基思利博士)毕业于东南浸信会神学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是该学院的神学研究教授。基思利和妻子佩妮(Penny)现居北卡罗来纳州的韦克森林(Wake Forest)。
标签
书评
宗教改革
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