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编辑精选:9 本科技类好书
2025-07-25
—— Andrew Spencer

在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 1984 年科幻片《终结者》(The Terminator)中,一个来自 2029 年的机器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机器人叛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也许吧!

尽管穿越时间旅行的机器人只是虚构,但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常常夸奖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空调带来的舒适、药物让人活得更久、智能手机让沟通更加便捷等等。但这些进步也伴随着代价:空调可能加剧人和人的社交隔离,药物可能引发副作用,而智能手机则容易让人感官受刺激过度。

《刷屏至死:在数字时代重拾真实生命》(Scrolling Ourselves to Death: Reclaiming Life in a Digital Age)一书的多位作者,正是想要鼓励人们认真思考科技,尤其是智能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向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 1985 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致敬。波兹曼的著作至今已有 40 年,而这本新书的目标是帮助基督徒更谨慎地思考科技如何悄然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刷屏至死:在数字时代重拾真实生命》

布雷特·麦克拉肯(Brett McCracken)与伊万·梅萨(Ivan Mesa) 编辑

在尼尔·波兹曼的预言性著作《娱乐至死》出版四十周年之际,《刷屏至死》携手当代最具洞察力的思想者,对当下技术的塑造力展开批判性思考。

本书不仅深入解读波兹曼的洞见,更将之与当代基督徒面临的挑战相连,把艰难的时代命题转化为教会重获新生的机遇。当读者暂时放下电子屏幕,便能在刷屏至死的世界里重获生存智慧、坚守信仰、灵命成长。

福音联盟与十架路出版社联合出版,256 页

正如书名所示,《娱乐至死》在本书注释中频繁出现。但众多其他著作同样深刻影响了撰稿人对技术的思考方式。我们特别向本书各位作者发出邀请,请他们推荐理解技术如何重塑文化的最重要书目。


乔·卡特(Joe Carter )推荐

刘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著《知识:如何在灾难后重建文明》(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Civiliz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a Cataclysm

《知识》一书以富有想象力却又务实的方式探讨了技术如何塑造人类文明。达特内尔思考了如果从零开始重建社会,哪些核心技能和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促使读者反思我们对技术那种习以为常却又未经审视的依赖。这本书适时地提醒我们,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却又彼此疏离的时代,人类既拥有神赐予的创造力,又因自身选择而变得脆弱。

柯林·汉森(Collin Hansen) 推荐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著《超级绽放:连接技术如何撕裂我们》(Superbloom: How Technologies of Connection Tear Us Apart

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总能比真新闻获得更多关注,为什么?因为它们更耸人听闻。而当真相浮出水面时,人们却早已失去兴趣。现在,试想一下,如果由机器来生成内容、决定谁能看到它并精准推送,会发生什么?它们会判断真实的故事比虚假的更能吸引人吗?——想想就可怕。卡尔解释了社交媒体如何通过把我们变成“媒体人格”而让我们彼此对立。同时,他也鼓励我们停止参与这场破坏性的游戏

塞缪尔·詹姆斯(Samuel James)推荐

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著《世界的不可控性》(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the World

严格来说,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讨论技术,而是探讨人类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罗萨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如果我们总是以“优化”和“控制”的思维去面对生活,就会阻碍我们体验超越性的意义与惊奇。罗萨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数字化、内容筛选和持续连接并没有带来我们预期的幸福感。这是一部深刻而通俗的哲学作品(尽管未明确提及,但其思想与天主教哲学有相通之处)。

布雷特·麦克拉肯(Brett McCracken)推荐

克里斯汀·罗森(Christine Rosen)著《经验的消亡:在去身体化的世界里保持人性》(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Being Human in a Disembodied World

在这个去身体化的数字世界里,我们越来越依赖滑动、刷屏、打字、点击来生活。我们的关系更多通过屏幕、应用和虚拟形象建立,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日益依赖虚拟现实的媒介推送,而非真实的感官体验和眼前世界的切实互动。这样的世界让我们失去了什么?罗森详细记录了从具身体验到虚拟互动的巨大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社会、人际关系甚至灵性健康的多重影响。

伊万·梅萨(Ivan Mesa)推荐

玛丽安·沃尔夫(Maryanne Wolf)著《回归阅读:数字时代的大脑》(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

一位研究阅读与大脑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数字生活如何影响她的阅读、共情和思考能力。通过一系列书信,她探讨了什么是“好读者”(我们不仅要获取信息,更要积极思考,变得睿智),“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尤其对儿童而言),以及良好阅读习惯如何保护社会免受某些原始冲动的侵蚀。书中关于儿童、电子屏幕和书籍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尽管写于 2018 年——在生成式AI出现之前,这本书的价值至今仍不可忽视。

詹·波洛克·米歇尔(Jen Pollock Michel)推荐

约翰·海利(Johann Hari)著《被偷走的专注力:为何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及如何重获深度思考》(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这本畅销书记录了海利为期三个月的数字排毒经历。最开始几周,他像戒毒的瘾君子一样经历了痛苦的戒断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重获持久专注的能力,并深刻思考了活在当下所带来的生命馈赠。

帕特里克·米勒(Patrick Miller)推荐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著《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 in a Distracted World

这不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而是一本智慧之书。但关键在于:只会诊断病症的医生,不值得求诊。我们必须学会治疗数字成瘾的良方,而纽波特关于心流状态与深度工作的著作正是对症之药。虽然这不是基督教书籍,但纽波特的洞见与上帝设计的现实本质不谋而合。正因如此,更多基督徒应当接纳他倡导的专注工作法、保持长时间不被打扰,践行数字极简主义。

基思·普卢默(Keith Plummer)推荐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著《重新与人对话:迎接数字时代的人际考验,修补亲密关系的对话疗法》(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特克尔以《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一书闻名。她认为,我们认为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相当于或优于面对面交流,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在分析人们逃避对话的原因后,她阐述了这种逃避对家庭、友谊、爱情、教育、工作和公共生活造成的伤害。尽管不是从基督教视角出发,但这本研究透彻、通俗易懂的著作肯定了面对面交流的美好及其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安德鲁·斯宾塞(Andrew Spencer)推荐

尼尔·波兹曼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技术垄断》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姊妹篇,通俗易懂、且至关重要。因为它根据互联网初期的时代背景更新了分析。正如《娱乐至死》展现出惊人的预见性,《技术垄断》同样预见到社会机构会因人类对技术的盲目接纳而瓦解。前者聚焦媒介影响,后者则揭示技术如何在我们不加抵抗时悄然支配文化。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Editor’s Pick: 9 Books on Technology

Andrew Spencer(安德鲁·斯宾塞)博士毕业于东南浸信会神学院,目前和家人一起住在密歇根州的门罗,参加克罗斯泊因特教会(Crosspointe Church)。他常在“伦理与文化”( Ethics and Culture)网站上发表文章。
标签
技术
书评
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