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无神论在学术上显为弱
2019-05-24
—— Rebecca McLaughlin

对我而言,“超级碗”球赛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比赛、分数、或中场的表演,而是当摄影镜头拉近焦距在裁判身上,见他声如洪钟,发出慎重的判决时。(我很怪,我知道!)

圣母大学的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在他咄咄逼人的新书里超越那些公开的宗教辩论混战,高声判决四位核心无神论者犯规。他的笔法冷静、细致,且有学术的严谨,俨然是一位裁判员。在我逐页读完《过分的无神论者——无神论的空头支票》(Atheist Overreach: What Atheism Cannot Deliver)时,不时有冲动要写下眉批:“判火刑!”

史密斯很谨慎的避免他所批判的那种过分与越权。他并非主张无神论是错误的,或者主张犹太-基督教的有神论才是正确真实的,他只不过对今日无神论的道德主义者所声称的是否在学术和智识上可靠而作出评估,同时举起警告牌。

没有神,我们应该多良善?

谈到道德,当今的无神论者夸下海口。无神论者向我们保证,在他们无畏的新世俗世界里,没有神之下的各种信念,可以促使人委身于宇宙性的人权、平等,以及对贫困与受压迫者的牺牲的爱。

例如,史密斯引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利普·基彻(Phillip Kitcher)所宣称的:无神论迫使我们对“全人类的整体意愿作回应”,因而致力于“为全人类共享有价值的生命而提供公平机会”(英文版14页)。新无神论作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也同样大胆的断言,在没有神之下的良善,必然促进“最多数人的幸福”,并且“为全人类——个人与整体,带来最大的福祉”( 英文版15页)。

然而,史密斯指出,他所引述的无神论道德家,没有一位提出能说服人的理由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他人尽义务会是宇宙性的。

就如一个小心翼翼的考古学家,史密斯把遮盖在普通论点(例如社会契约的呼吁、功利主义的论点等等)上面的修饰词汇一层层刷掉,逐一解释为什么那些无神论者所承诺的坚固的道德框架,其实是无法实现的。当然,他们的论点可以在全然利己主义的混战中激励人,去关注“与他们有关的少数人”(18),然而仍与获得理论支点相去甚远。从无神论的观点着手,我们可以想象出完全不同的道德结论,事实上,在过去的这世纪中,我们已见过多场演出了。

不可否认的,现代的西方人,大多数都接受宇宙性的仁爱与人权是道德真理,然而正如史密斯所提醒我们的,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道德现实,如科学定律一般只等着被发觉;这些信念源自于历史上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他承认,一个“相信自然主义的宇宙”的个体,“绝对有权相信、并提倡宇宙性的仁爱与人权,但只不过出于随意的、主观的、个人的喜好,而非理智的、不可抗拒的、有全面约束力的义务责任”( 英文版49页)。

没有神,我们会有多良善?

这本书的优点是,史密斯将无神论者的论点,从神学和实用两方面来做评估,而最惊人的一点是,他指出无神论者很讽刺的论点:有什么原因使人应该关切一个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之人的福祉?对于这点,无神论者提不出不可抗拒的理由。如果无神论以下所说的是正确的:“道德不过来自人类,又单单为了它的功用性;如果一般大众对这一点越混淆不明白,人类的伦理就越有果效”(英文版29页)。史密斯的观察也是正确的:“自称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科学理论、及教育为佼佼者的无神论者,实在是在无理取闹”( 英文版29页)。对于想要在社会上推广利他主义的无神论知识分子而言,让人们拥有宗教信仰可能是最好的对策,我们一旦了解这点,它的讽刺就很明显了。

史密斯注意到无神论者常用的论点,有个更大的讽刺。尽管无神论道德主义者将自己定位为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却用一个——据他形容——“对人性的天真乐观看法”来试图掩饰他们系统中的弱点(英文版36页)。他引用记者与专栏作家凯萨琳·奥斯曼(Katherine Ozment)的话来说明这点,后者认为:“我向来相信人基本上是善的,他们只需要能强化这种良善的生活结构。” 史密斯则认为:“在历史上或当今的世界里,少有证据” 能支持这论点(英文版39页)

再者,摆脱宗教绝非让人性达到道德良善的关键,移除宗教的动机和约束,反而开了一个大破口。例如,史密斯指出无神论者“斥责因有一位刑罚人的神导致出于惧怕的顺服这个观念,结果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自己的相同版本——借人类社会的监督与处罚来确保道德秩序”(30)。再一次,20世纪的历史和今天的世界提供了许多例子,在这种监督之下的无神论社会,加倍沦丧败坏。

科学证实无神论所声称的吗?

史密斯用第三章的篇幅,指出无神论者犯规——把抽象的声明当做有科学根据似的发表。他引用赫拉利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的一段作为例子:“除了人类的共同想象之外……宇宙中没有神”(《人类简史》,英文版28页),若没有像这样的声称,赫拉利提出的人类历史记述就合乎科学根据;史密斯大声疾呼:“浅白的说,哈拉瑞用的是欺骗手腕,假借科学的权威,却从科学的后门走私一个不被承认的反神学的玄学”。(英文版89页)

类似的引证多如雪花,史密斯揭露这是他们惯用的伎俩。无神论的科学家与作者们给我们的印象是,科学已经证明没有神,其实从未经过证实。的确,根据史密斯的观察,科学无法证实“无神论,无意义的宇宙……或其他反神学的玄学”(英文版102页),评估这些声称并不属科学的范畴,无神论者又再一次夸大其辞,有失学术的严谨。

无神论者的计划会成功吗?

史密斯书里的最后一章谈论人类的宗教性是否与生俱来。他论到,宗教性是人类的特质,尽管个人绝对有可能拒绝宗教信仰,而我们也知道宗教性低的社会仍运作自如,但人们按本性提出只有宗教信仰、与宗教经历才能解答的问题,才能满足的欲望——渴望终极意义、最终的盼望与极乐。既有这些需求,史密斯论到:“人文主义者和新无神论者所想象的一个全然世俗的人类世界,是不切实际的——不顺着结构的纹理走,就无法达到目的”(英文版115页)。

再者,无神论者试图用这种老掉牙的方式来区分宗教信仰与其他形式的认知,是站不住脚的:“人类的一切认知都建立在信念之上;宇宙性的、理性的、足以用来建立某种确切认知的根基,是不存在的”(117)。这是人类的光景——史密斯下如此的结论。

在提出重要理由的同时,这最后一章也把原本就发人深省的知性讨论带进更不易理解的领域。如果你是在休息时间讨论批判实在主义、逻辑实主义、及后现代结构主义,可以很享受;史密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如果是轻音乐的话,会更有果效。

让我们努力改进

史密斯的整本书把无神论领袖们带到智识层面进行讨论,对那些跟得上的读者而言是个兴奋之旅。有许多作者精于简明易懂的写作技巧,史密斯书中的论点极具分量,却缺乏例证;他虽声如洪钟,但他的一些用语让一般读者摸不着头脑。一个人通常不会希望书的篇幅长一点,但是史密斯这本130页的书,聚焦在攻击无神论者的过分,如果有多留一点喘息的空间,多讲一些故事,多描绘几幅比喻,会更容易理解。

然而,如果你的程度达到学术水准,我大大推荐这本书。它会让你的思维更尖锐,装备你帮助其他人解析无神论者的声称,它的笔调不是轻松的批评,而是对理念的谨慎批判。

我们福音派经常把知识分子的高地拱手让给无神论者,史密斯——之前属福音派,如今是天主教学者——登上了这高地,让我们跟随他的脚踪,努力改进吧!


译:丽文;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en Atheism Is Intellectually Weak

Rebecca McLaughlin(丽贝卡·麦克劳林)拥有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和伦敦橡树山神学院的神学学位。她是福音联盟固定的撰稿人,著有《世俗信条:应对五种当代主张》(The Secular Creed: Engaging Five Contemporary Claims,TGC,2021)和《直面基督教:世界上最大宗教的12个难题》( Confronting Christianity: 12 Hard Questions for the World’s Largest Religion, Crossway, 2019)等书。
标签
宗教
无神论
护教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