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丰盛的未来?先面对罪的现实
2025-08-15
—— Chris Watkin

关于资源是否充足的争论,在经济学领域由来已久。早在 1798 年,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就在《人口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预言人口增长将超过粮食供给,导致大范围饥荒。此后两个多世纪,从威廉·奥弗尔斯(William Ophuls)1977 年的《生态与稀缺政治学》(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arcity ),到理查德·海因伯格(Richard Heinberg)2003 年的《派对结束》(The Party’s Over),再到杰森·希克尔(Jason Hickel)2020 年的《少即是多 : 去增长构建可持续的未来》(Less Is More),众多学者都在追问一个核心问题:资源,真的够用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埃兹拉·克莱因(Ezra Klein)和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新作《丰裕》(Abundance)坚定地站在乐观主义一方。他们与著有《狂暴的二十年代》(The Raging 2020s,2021 年出版)的亚历克·罗斯和 2016 年出版的《必然》(The Inevitable)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等科技乐观派一样,相信通过创新突破、政策调控与政治决心,可以解决住房、能源、基建等领域的供给问题。

克莱因与汤普森指出,稀缺并非自然界的铁律,而是源于人类的选择、制度的惰性与监管的阻碍。

作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和《大西洋月刊》主笔,两位作者犀利地指出:当前美国面临的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基建老化等问题,根源不在于生产能力不足,而是政策僵化和制度性惰性所致。他们在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人为制造的稀缺”,并认为这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某种“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5 页)。正是这种深层次的政治惰性,让左右两派政客在面对供给不足和物价上涨时都无所作为。他们的核心观点发人深省:资源短缺不是必然现象,它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丰裕》
埃兹拉·克莱因(Ezra Klein)、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合著

《丰裕》一书指出,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过去的“恶人”种下的恶果,而是上一代的解决方案变成了下一代的新难题。

为应对上世纪七十年代问题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如今成了阻碍城市高密度建设和绿色能源项目的绊脚石,而这些新项目本可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遇到的挑战。那些原本旨在确保政府慎重考虑其决策后果的法律,如今却让政府难以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行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识别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在逐渐削弱。

爱读出版社(Avid Reader Press),304 页

乌托邦愿景

读完《丰裕》后,我又重读了神学家米罗斯拉夫·沃弗(Miroslav Volf)于 1996 年出版的《排斥与拥抱》(Exclusion and Embrace),深深地体会到两者鲜明的对比。与沃尔夫那种直面现实的锋利笔触相比,克莱因与汤普森的构想显得空洞、浮华,甚至有几分托马斯·金凯德(Thomas Kinkade)画作般的温吞与粉饰。沃尔夫的分析更为深刻:“与其探讨该构建怎样的社会来容纳个体或群体的差异,我更要探讨,我们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

沃尔夫揭示了克莱因和汤普森技术乌托邦的核心缺陷:在那些看似可调控的社会安排之下,潜藏着更棘手的问题——人性的不可控。

这并不是说“丰裕”不可想象,甚至不可实现;但如果只弹奏这一种音符,旋律就会显得单薄、失真。沃尔夫指出的这一点所有基督徒都认同。他谱写的乐章更为宽广,在创造、堕落、救赎与成全的音域中起伏穿梭,将稀缺与丰裕都纳入人类悖逆与神圣救赎的宏大韵律之中。圣经所描绘的,并不是资源枯竭的灰暗宿命,也不是科技万能的光鲜幻象,而是一幅神学肌理丰富的故事画卷:起初的丰盛被人的罪所破坏,却会在基督里得到完全——“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 8:9)。

《丰裕》的失衡感在第一章对 2050 年的展望中尤为明显。作者笔下的未来顺畅无阻:能源充沛、住房丰裕、净水充足,食物产自零重力工厂,甚至还有无人机递送“长寿星药丸”。

然而,这并不是圣经意义上的盼望,而是一种诡谲、甚至略显瘆人的景象,仿佛所有人脸上都挂着一种因服用了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里那种情绪稳定剂“苏麻”(soma)而产生的僵硬笑容。克莱因与汤普森如此描绘他们的乌托邦愿景:

室外空气清新,电动设备的嗡鸣环绕四周。电动汽车和卡车悄无声息地滑行在道路上,多数都是自动驾驶,静如微风。大人和孩子骑着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穿行,有些是私人所有,有些属于市政共享系统。又一台‘最后一公里’配送无人机从树冠高度降落,像蜂鸟般悬停在邻居院子上空,投下一个包裹。这些电子配送机器人如今已经承接了大量网购订单,减少了人力配送的繁琐劳动。(2–3 页)

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挣扎。作者刻意忽略了由人类有限性带来的生活不确定性,以及因人类罪性所导致的扭曲与破坏。

世俗版“末世论”

读《丰裕》,就好像有人递给你一套完美的乐高模型,声称它能替代现实生活中那种复杂、混乱、张力十足的真实景象。在作者笔下,政治障碍和社会难题不过是些“系统故障”,只要设计得当、政治魄力足够,就能轻松绕过。但正如沃尔夫所警示我们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人类罪性这头“大象”,可不是靠几位善意的骑手轻轻打个手势,就能乖乖转向的。

克莱因与汤普森对住房政策、能源僵局和制度失灵的分析确实犀利,他们提出的“丰裕议程”也会让许多关心公益的基督徒产生共鸣。然而这本书始终未能触及一个更深的真相:稀缺问题从来不只是政策或供应链的故障。作者们没有回答(或许是不愿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包括克莱因与汤普森自己,才是症结所在。与深不可测的罪性相比,试图通过政策来修复社会,不过是在浅滩划水。

不过,这或许正是《丰裕》的价值所在。这样的书提醒我们,政治既有其功用,也有其局限。让人有房住,总比没有好;有清洁能源,总比没有好;有工作,总比没有好。这些当然重要,但终究是次等重要。政治可以重新分配资源,却不能真正带来救赎。这并不是在直接批评克莱因与汤普森(毕竟,他们本就没打算写一本探讨救赎的书),但这是对读者的提醒:要明白他们写的是什么书,更要明白书里注定无法触及的部分。

归根结底,《丰裕》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当政治想象脱离了圣经对人性深刻的诊断时,其局限性就显露无遗。书中描绘的未来光鲜明亮,却没有阴影;它绕开了《创世记》3 章和《罗马书》7 章揭示的关键人性真相。人是受造之物,即使是最好的礼物、最丰盛的未来,我们也会倾向于毁掉它。社会契约之所以脆弱,根本原因不在于政府形态,而在于我们永远无法调和人人为己的核心矛盾。

对政治立场与克莱因、汤普森相近的基督徒来说,这本书提出的“大胆建设、打破供给停滞”主张,或许会令人兴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治、政策,甚至科技,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丰裕》本质上是一种没有“罪论”的世俗末世论。它提醒基督徒:我们最深的盼望,不在于供给侧经济学,而在于替代性的救赎。在那里,神恩典的丰盛,满足了人类义行的匮乏,成就了终极的供应。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Secular Eschatologies Need to Grapple with Sin.

Chris Watkin(克里斯·华金)在英国约克夏长大,现在住在澳大利亚。他是墨尔本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法国研究方向副教授。华金著有多本哲学和神学思辨书籍,多见于P&R出版社“伟大思想家”("Great Thinkers")系列。
标签
书评
经济
富足
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