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故事始于神与祂的子民同住在伊甸园,故事最后的高潮是这居所将扩展至充满天地。
从伊甸园起始,神就为彰显自己的荣耀设计了圣殿,并托付亚当和夏娃作祂的代表,要使祂的同在充满全地(创 1:28)。这托付后来延续到先祖们和以色列人身上,并在所罗门王建造圣殿时达到一个高峰。然而,神的心意并不是让圣殿永远局限在某个地方,而是要祂的同在充满全地(王上 8:27;赛 66:1)。最终神藉着基督那真正的圣殿住在我们中间(约 2:21),并且住在一切信基督之人里面(林前 3:16;林后 6:16–17),应验了关于末后圣殿的预言(如:撒下 7:12–14;参 林后 1:20)。《启示录》将新天新地描述为帐幕,也就是神最终的居所(启 21:1–3、22)。当神在新天新地里与蒙赎的人类亲密同住时,最初交给亚当和夏娃的使命,就终于圆满实现了。
在伊甸园里,神把祂的居所设立为圣殿。虽然《创世记》1–3 章没有直接使用“圣殿”或“圣所”这样的字眼,但《以西结书》称伊甸为“神的园子”和“神的圣山”,并提到其中有“圣所”(结 28:13-14、16、18),正如后来以色列的圣殿也被描述为有圣所(利 21:23;王上 6:29;摩 7:9)。因此,并不奇怪,《创世记》记载神在园中“来回行走”(创 3:8),正如祂在圣殿中行走一般(利 26:12;申 23:14;撒下 7:6-7;结 28:14)。此外,伊甸有河流出(创 2:10),正如末世的圣殿也有河流出来(结 47:1-12;启 22:1-2)。像以色列后来的圣殿一样,伊甸园也有三重的神圣结构:园中的水源所在的中心可看作至圣所;园子本身,相当于圣所,紧邻水源;而园子外无人居住的广阔世界,则相当于外院。伊甸的生命树,也在以色列的圣殿里有所体现:就是至圣所前圣所中的金灯台,灯台有七个枝子。圣殿的入口在东边,这与伊甸园的方向相同(创 3:24;出 15:17;结 40:2,43:12)。
在伊甸园中,亚当的使命不仅是看守园子,更是要扩展伊甸园的疆界,直到充满全地(创 1:28)。作为祭司,亚当要“修理,看守”伊甸园(创 2:15),这与后来祭司在圣殿里的职责相同:要“事奉”和“看守”圣殿——这两组词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是同样的用词(民 3:7-8,8:25-26,18:5-6;代上 23:32;结 44:14)。《以西结书》甚至把亚当描绘成穿着祭司装饰的人(结 28:13),所佩戴的宝石正好对应大祭司胸牌上的宝石(出 28:17-21)。神把使命交托给亚当,要他看守这圣所,并使全地充满祂的荣耀(创 1:28)。亚当和他的子孙本应不断扩展伊甸园的疆界,直到园子覆盖全地,使神的同在充满世界。
然而可惜的是,亚当未能完成守护与拓展的使命。他容许那条不洁净的蛇进入园中,玷污了这座圣殿。结果,亚当失去了祭司的身份,也被神逐出了伊甸园。
神赐给亚当的使命,是要他作为君王和祭司,扩展伊甸园圣殿的疆界。这使命后来传递给挪亚(创 9:1、7)、亚伯拉罕(创 12:2-3,17:2、6、8,22:18)、以撒(创 26:3-4、24)、雅各(创 28:3-4、14,35:11-12,48:3、15-16),以及以色列(创 47:27;申 7:13)。以下经文可以看出《创世记》1:28 的语言如何不断被重复:
神把亚当的普世使命传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要他们使地上的万国得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亚当式的使命是通过小型圣所传递的。就像《创世记》1:28 最初是在伊甸园这个局部的圣所中颁布,并且要逐渐扩展边界一样,这使命的重申也发生在类似圣所的场景中。神向列祖显现(创 12:8,13:3-4),他们就“支搭帐棚”(七十士译本的用语是“支搭帐幕”),并筑坛,很可能用于献祭。那地方常被称为“伯特利”,意思是“神的殿”。这些元素的结合,在旧约中常用来描述以色列的会幕或圣殿。
这些小型圣所预示着他们的后裔要从神的居所出发,扩展出去,制服全地。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筑的圣坛,遍布以色列未来的应许之地,并预表所罗门圣殿的建成,那是神要亲自居住的地方。
以色列的会幕和圣殿,不只是敬拜的场所,它们象征着伊甸园圣所的重新建立,并以象征的方式呈现整个宇宙。会幕和圣殿是缩小版的宇宙圣殿,预表着最终要扩展到充满天地的神居所。这种象征起始于列祖,他们所筑的祭坛就像小型圣所,指向将来更宏大的圣殿。同样,大卫为圣殿所做的预备,也与列祖筑坛的特点相似。和祭坛一样,以色列圣殿的起源也伴随着神在山上的显现(代上 21:16;代下 3:1),并设立燔祭的祭坛(代上 21:26)。最终,这地方被称为“耶和华神的殿”(代上 22:1)。
正如伊甸园的疆界本应不断扩展,直到充满全地(创 1:28),以色列的圣殿结构也反映了宇宙的结构。这种象征意义表明,神在圣殿中的居所,终将扩展到充满整个宇宙。《诗篇》78:69 更明确指出圣殿与宇宙的平行:“盖造祂的圣所,好像高峰,又像祂建立永存之地。”(另见《出埃及记》25:8、40)圣殿确实是整个天地的缩影。但神并不是要让祂的同在永远局限在某个地方,相反,祂宣告说:“耶和华如此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呢?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赛 66:1)。圣殿本就是更大实物的缩影;神的同在是普世性的,绝不会被任何地方性的建筑所限制。
以色列圣殿的三重结构,也印证了神圣殿扩展的目的。这三部分的安排,与宇宙的三重结构相呼应:
这三重结构及其象征意义,都在指向更宏大的目标:圣殿作为神最终要扩展祂同在、充满宇宙的缩影。
有趣的是,以色列本身在圣经中屡次被称为“伊甸园”(参创 13:10;赛 51:3;珥 2:3;结 36:35)。这或许部分是因为,以色列应当扩展圣殿与土地的疆界,直到地极,正如当初亚当本应做的那样。这正是以色列的最终使命,从旧约的许多预言中可以看出来:神要扩展圣殿的圣区,先充满耶路撒冷(赛 4:4-6,54:2-3、11-12;耶 3:16-17;亚 1:16–2:11),再扩展到整个以色列地(结 37:25-28),最终扩展到全地(但 2:34-35、44-45;赛 54:2-3)。《以赛亚书》27:6 更预言,在末后的日子里,以色列将像伊甸的园子一样扩展到全世界:“将来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发芽开花,他们的果实必充满世界。”
然而,以色列并没有完成这使命。他们没有把神同在的光传遍全地(赛 42:6,49:6)。圣殿本是为了彰显以色列“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 19:6)的身份,但他们却把圣殿看作自己与神独有关系的象征,而不是传扬祂同在的使命。结果,以色列因拜偶像和失职而被掳。他们被赶入黑暗与混沌之中,仿佛回到创造以前的混沌(参赛 45:18-19)。
因此,神开始建造一座新的圣殿,要如祂起初的心意一样,扩展充满全地。那么,这将如何实现呢?
新约圣经把基督和祂的跟随者描绘为新创造中的圣殿。因为基督正是历代圣殿所指向的那一位(撒下 7:12-14;亚 6:12-13)。基督应验了关于圣殿的预言,而教会作为祂身体的延伸,也同样如此。在《启示录》中,神的同在充满全地的异象,最终在新天新地这个宇宙性的圣殿里得以完全实现。
旧约的圣殿都指向基督,祂是神在地上同在的真实彰显。耶稣在世时赦免人的罪,承担了圣殿的功用,并在神真正的、属天的圣殿里成了终极的祭物,而旧约的献祭制度正是指向祂(罗 3:25)。祂的死与复活完成了圣殿救赎的目的,祂自己就是“房角的头块石头”(可 12:10;太 21:42;路 20:17),也是真正的“帐幕”(约 1:14)。耶稣的身体被毁坏又复活,应当理解为圣殿被拆毁又重建(约 2:19-22)。祂的复活标志着新创造的开始。神的同在首先在基督里“搭帐幕”,直到末后的日子,这同在充满整个宇宙。
五旬节时,火焰的舌头像是神的同在临到教会,好像在天上的圣殿一样(徒 2:3;参赛 30:27-30)。保罗形容教会在基督耶稣这块房角石上被建造,成为神的居所和圣殿(弗 2:20-22)。基督徒个人(林前 6:19)和整个教会(林前 3:16;林后 6:16;彼前 2:5;启 3:12,11:1-2)都被称为永生神的殿。实际上,教会正是在应验旧约关于圣殿的预言(例如,利 26:11-12;结 37:26-27,林后 6:16),因为神的一切应许都在基督里已经开始实现(林后 1:20,7:1)。虽然教会已经开始实现末世性圣殿普世扩展的盼望,但我们仍然期待在将来,神的荣耀要完全充满整个宇宙。
在《启示录》21:1-3中,使徒约翰看见新天新地就像一个宇宙性的圣殿,神的同在终于充满了全地。新耶路撒冷和新创造,就是神在人中间的帐幕。约翰看见“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又听见宣告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2-3)。这意味着神的同在不再局限于以色列的圣殿,甚至也不只是教会,而是充满了整个新天新地。
这正是伊甸园圣殿终极目标的实现:神的居所如今充满了全地。整个位于天与地的创造,完全成为神的圣殿和居所。因此,再也不会有像以色列旧圣殿那样的小建筑,因为“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启 21:22)。神和羔羊的荣耀同在要扩展开来,使整个新创造都成为一个伟大的宇宙圣殿。这样一来,关于圣殿的预言(如,结 37,40–48;赛 54)都得以实现。
基督的死与复活开启了新创造。在这新创造里,祂的临在居于祂的子民中间,并最终要充满整个宇宙。教会作为圣殿,是圣殿预言最初的应验,也显明了新创造“已经开始、但尚未完全”的现实。如今圣殿在基督和教会里得以成全,而神的同在正借着教会不断扩展,直到那日,祂的荣耀要完全充满整个新天新地。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