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既是上帝的话语,同时也出自人类作者之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圣经的神圣性和人类特性,并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圣经声称其自身是神的话,所以圣经具有神圣权威,并且毫无错误,还体现出有机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圣经由人类作者写成,这使得圣经的写作类型和风格具有多样性,并且完全将它与人类经历相关联。尽管人类作者的观点和视角不尽相同,但圣经是在上帝的完全掌控下写成的,因此圣经达成了上帝向世人启示祂自己的目的。人类作者之所以能够传递上帝的话语,是因为圣灵的启示,圣灵监督了圣经的写作过程,上帝也为此目的创造和塑造了作为祂器皿的人类作者。虽然我们承认圣经与人类的特性相关并从这一点上获益,但我们的主导思想仍然是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因此我们必须恭敬地对待它,并顺服地领受它。
圣经宣称其自身是上帝的话语;先知们宣告:“耶利米说,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耶 1:4)。这意味着,圣经六十六卷书的主要作者,以及通过圣经向人类传递信息的,是神自己。我们可以从圣经作者的直接陈述中看到神作为圣经作者的身份,他们一致宣称他们的信息来自上帝。《希伯来书》1 章 1 节验证了这样的理解,其中写道“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
圣经宣称其自身是上帝的话语,这也表现在后来的圣经作者引用早期经文的方式。例如,《加拉太书》3 章 8 节指出:“圣经既然预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当然了,预先看明了神要叫外邦人称义的是神自己,向亚伯拉罕传福音的也是神。华菲德(B.B.Warfied)总结道:“能够将这些作为归因于‘圣经’主要是因为作者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将圣经文本等同于上帝在说的话。”[1] 同样,《希伯来书》3 章 7 节 在引用《诗篇》95 章 7-11 节之前说:“圣灵有话说”。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诗篇》95 篇的信息不来自大卫,而来自圣灵。
当我们思考圣经所启示(信息)的本质时,(就会认识到)它只能来自于上帝。圣经不是一本关于上帝和永恒的人类思想录,而是上帝对祂自己在历史中的救赎行为所做的记录和解释。圣经讲述了上帝如何创造世界,人类如何陷入罪中,以及上帝自己在历史上为救赎祂子民所做的一切。鉴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救赎—历史性质,除了圣经中所记述的上帝之外,还有谁能写出圣经呢?
虽然圣经明确地指出了神是圣经的作者,但也只有神自己才能完全确认圣经是神的话语。《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指出,接受圣经是上帝话语的理由有许多,包括它的威严性、统一性和权威性(我们还可以加上预言都得到了应验)。然而,“我们之所以深信并确信圣经是无误的真理和神圣的权威,乃是由于圣灵内在的工作,藉着道在我们心里与道一同作见证。”(《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第五条)。正如保罗在谈到上帝话语的真理时所说:“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 2:10)
神是圣经作者的第一个含义是,圣经具有上帝自身的权威。耶稣在回答关于离婚的问题时引用了《创世记》第 2 章:“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太 19:4-5)。建立在(圣经是)神话语权威的基础上,耶稣总结道:“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太 19:6)这一原则必然适用于整本圣经。约翰·加尔文总结道:“我们应该像敬畏神一样敬畏圣经,因为圣经唯独来自于神。”[2]
与圣经的神圣权威相关联的是圣经的无误性。无误性意味着圣经所宣称和所陈述的一切都是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上帝的话语。魏司坚(Geerhardus Vos)解释道:“如果上帝是有位格、有意的,那么就必然会推导出,祂所使用的每种自我启示的方式都会毫无瑕疵地表达祂的本性和目的。”[3] 《诗篇》19 篇颂赞神的道“全备”“确定”“正直”“清洁”和“洁净”(诗 19:7-9)。因此,忠心的基督徒有义务接受经过正确解读之经文所给出的任何教导——它们都对良心具有约束力。
神圣作者的第三个含义是圣经的统一性。由于每卷圣经书卷的最终作者都是上帝,我们期待并且也确实发现圣经中的教义、观点和道德教导有根本上的统一性。这并不是否认这些思想在圣经中也在发展,因为不同的主题在连贯的圣约时代不断朝着救赎目标在发展。然而,在启示展开的过程中,尽管思想在不断发展,但它们之间仍有一种植根于神本身的有机联系。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写道:“四十多位人类作者劳力的背后是上帝的完美、主权和思想指导。”[4] 因此,解经的最大原则是以经解经:当读者面对含义不清的经文时,他或她的主要资源就是圣经中其它经文的教导。哪怕表面上这些经文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圣经不可能、也不会自相矛盾;理解了圣经作为上帝之道的统一性,当我们发现经文明显的矛盾之处时,就需要为了顺服圣经而更加谨慎和敬虔地思考。
与神是圣经作者同样清楚的是,圣经具有人类特性,因为圣经通过人类作者而传达。正如《希伯来书》1 章 1 节所证实的,“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彼得后书》1 章 21 节补充道“人……说出神的话来。”这个事实解释了圣经中令人兴奋的多样性,它包括了叙事历史、诗歌、先知神谕、经过仔细研究的历史(见《路加福音》1 章 1-4 节)和使徒书信,以及其它文学样式。
此外,圣经中的人类特性包含了不同作者的经历、观点甚至情感。在《耶利米哀歌》中,耶利米为耶路撒冷的陷落而悲痛,正如《提摩太后书》中的保罗既在面对死亡时有得胜的信心,却又为假教师带来的搅扰而困扰,并且还需要一件斗篷来御寒。尤其是《诗篇》,它与人类的所有经历和哀伤相连。人类特性还意味着,不同的作者在记述同一事件时,会提供不同的细节和互相补充的描述,而这也符合我们通常的预期。
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类作者的局限性和易错性并不影响他们所写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为是上帝在通过他们说话。例如,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并不妨碍《创世记》第一章讲述创世的历史事实。同样,使徒保罗所处时代关于女性的负面文化观点也不会玷污他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教导。在某些情况下——如《但以理书》10-12 章,作者可能并不理解他所传达的信息。然而,他所写下的经文却是真实的,并且在圣经的其它地方能找到相关的解释。诺埃尔·威克斯(Noel Weeks)总结说,在上帝的启示工作中,“圣经并不认为人是实现神圣目标的障碍。就连人的罪性和盲目也不能阻止上帝实现祂的目的。”[5]
如果我们问,考虑到人诸多的有限性,人怎么可能将神的话语记录下来,答案主要就是圣经中的默示(inspiration)教义。保罗在《提摩太后书》3 章 16 节中解释道:“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所默示的”这个表达的意思是,圣经来自于上帝之口,尽管它是由人所传达的(另见赛 55:11)。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人类作者拥有获得启发的思想,而是上帝向他们启示了(expired)祂的话语,并由他们去传达祂的话语。彼得进一步解释说,“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彼后 1:20)。这里的上下文表明,彼得用“预言”一词指代整本圣经,这就否认了圣经的信息是人类作者的思想。他补充说:“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 1:21)这句话指出圣灵是默示过程的主动者,它通过人类作者做工并驱使他们,使他们写下上帝的话语。
我们可以把默示的圣经看成是耶稣道成肉身的类比,祂是具有神性和人性的那一位。这个类比并不完美,因为基督的两性合一并不归因于圣经。但是,正如基督谦卑的人性——正是那些想要否认祂神性之人所诟病的,圣经采用了一种降卑的方式传达神的话语好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圣经完全是人类著作,需要用到羊皮纸和墨,需要使用人类的头脑来书写信息。然而,在圣灵奥秘的默示中,圣经同时也是上帝的话语。梅晨(J.Gresham Machen)解释说:“圣灵启示圣经作者思想的方式使得他们在写作时不会像任何其他人类作者一样犯下错误……根据默示的教义,他们的书写事实上是真实的记载;圣经是‘毫无谬误之信心与行为的法则’”。[6]
对圣经持怀疑态度的人有时会反驳说,人的特性使上帝的直接启示变得不可能。有人用一座宏伟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打比方。当阳光照射在这座建筑上时,有人争论,人在里面看到的光仅仅是透过人类特性的有色玻璃折射而改变了的光。他们认为,我们在圣经中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经过人类作者影响和塑造的上帝话语,因此,只有通过各种学术方式深入到人类作者的背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上帝信息。他们忘记了大教堂也有一位建造者。华菲德写道:“如果建筑师设计彩绘玻璃窗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教堂的光线呈现出透过彩绘玻璃窗所呈现出的色调和质感呢?”[7] 他将同样的原则用在写下圣经的人类作者身上:“如果这样的人本身就是经由上帝塑造的,祂明确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他们的特性赋予祂话语本身所该具有的色彩呢?”[7] 华菲德的这个比方提醒我们,上帝使用人类作者的方式不仅仅只是直接赐下圣灵的启示,还包括人类作者贡献的每个因素,包括人的性格、个性、经历和长期的预备。因此我们看到,神的贡献和人的贡献并不等同,但神始终控制着一切,正如《希伯来书》1 章 1 节所断言的那样:“神……藉着众先知……晓谕……”。
由于圣灵在默示圣经的过程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我们认可并珍视圣经所具有的人类因素,但首先要确定圣经为上帝的话语。圣经不是人类作者的信息,而是造物主和救赎主上帝的启示。在这里,耶稣道成肉身的类比很有启发性。虽然耶稣的人性清晰可见,而且从圣经中也可以毫无疑议地推断出来,但祂被称为神的儿子。同样,虽然我们对圣经的解读会受到我们对作者、背景和文学风格之认识的影响,但我们的主导思想必须始终是反映神圣作者的权威性、无误性和统一性。我们敬畏上帝的话语,以顺服的心认识它,就像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脱掉鞋子一样(出 3:5),我们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忠于上帝所下写的话,这样祂的荣耀才能通过祂的话语展现出来。根据圣经,圣经教师是一位管家,他用主人所供应的食物喂养祂的子民,使他们饱足,并按照祂的旨意治理祂的家。
尽管圣经是通过人类作者写成的,今天也由人类读者和教师来解读,但华菲德斩钉截铁的话仍然是指导我们的信念:“圣经自古以来都是一本圣书,由神的能力创造,其中每一部分都以神的权威直指读者的心。”[9](华菲德,于卡尔霍恩《普林斯顿神学期刊》,2:402)。因此,当我们从人类层面上对以赛亚、何西阿、以西结等先知感兴趣时,我们也会与他们一起恭敬地说圣经是:“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1] Benjamin B. Warfield, The Inspiration and Authority of the Bible (Phillipsburg, NJ: P&R, 1948), 299-300.
[2] 引自John Piper, The Legacy of Sovereign Joy (Wheaton, IL: Crossway, 2006), 137.
[3] 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Old and New Testaments (Phillipsburg, NJ: P&R, 1948), 11. 中译本参考《圣经神学:旧约和新约》,中华三一出版有限公司。
[4] James Montgomery Boice, Foundation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 Comprehensive and Readable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86), 59.
[5] Noel Weeks, The Sufficiency of Scripture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8), 75.
[6] J. Gresham Machen, Christianity & Liberalism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23), 74. 中译本参考:梅晨 著,《基督教真伪辩》,改革宗出版社。
[7] Warfield, Inspiration and Authority of the Bible, 156.
[8] 同上。
[9] 引自David B. Calhoun, Princeton Seminary: The Majestic Testimony, 1869-1929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Truth, 1996), 402.
编注:
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Scripture as a Divine and Human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