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的奇妙恩赐——包括使徒职分、预言、方言、医治和神迹,在教会早期起到了验证耶稣信息的作用,但现在使徒根基已经奠定,圣经启示的正典也已完成,超自然恩赐不再是今天教会机构运作正常和所预期的特征。
圣灵的奇妙恩赐——包括使徒职分、预言、方言、医治和神迹,在教会早期起到了验证耶稣信息的作用。这些恩赐与圣经正典有关,都是神启示的恩赐。医治和神迹只是为了证明使徒信息的权威,而预言和翻译方言内容的恩赐则为早期教会提供了所需要的启示和指引。事实上,新约从未给我们任何理由认为真预言会有错误,这就使它与圣经具有同等的权威性。现在,使徒根基已经奠定,并通过完整的圣经正典传给了教会,超自然恩赐不再是今天教会机构运作正常和所预期的特征,启示不再需要预言。然而,这并不是说今天在宣教前线的事工中神不会按照祂的主权赐下神迹奇事,也并非否认神仍在行神迹奇事。
福音派对使徒时代的奇妙恩赐是否延续至今(称为延续论,continuationism)或是否已经终止(称为终止论,cessationism)存在争议。五旬宗和灵恩派主张恩赐继续存在,这样的立场自 20 世纪初五旬节运动以来获得了大力倡导,第二和第三波灵恩运动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立场。本文将论证奇妙恩赐已经终止,尤其是使徒、预言、医治、神迹等恩赐,其次是方言。
奇妙恩赐之所以已经终止,是因为它们在救赎历史中已经发挥了特殊作用,证明了耶稣基督的传道、受死和复活(徒 2:22;来 2:4)。使徒和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行了“神迹奇事”,来证实他们所宣讲的福音(徒 2:43,4:30,5:12,6:8,14:3,15:12;罗 15:19;林后 12:12)。我并不否认神可能会按照祂的主权选择现今在宣教前线的事工中赐下神迹奇事(也并不是说神在今天从不行神迹),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在第一代基督徒中,基督的事工和使徒的话语得到验证和确认至关重要。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 2:20)。教会的根基已经一次永远地奠定,因此不再有先知和使徒作为权威的使者发挥功用。正如《犹大书》(第 3 节)所说,这是“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我们在《希伯来书》中读到,“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来 1:2)。最终、确定的话语已经宣扬开了,因此不需要使徒、先知和方言,也不需要神迹奇事来证实这个信息。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圣经的正典现在已经封闭。作为基督徒,我们在二十七卷新约圣经中已经有了神最终的权威话语。正典中不会再有新书卷,在历史终结之前也不再会有新的启示。我们等待着救赎历史中的下一重大事件:耶稣基督降临成就祂的国度。作为基督徒,关于救赎和成圣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在圣经中,因此不需要使徒或先知来向我们宣告神的旨意。
这并不是说《哥林多前书》13 章 8-12 节教导随着正典的结束,恩赐也将终止,只是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提出论据。当我们研究《哥林多前书》13 章 8-12 节时,“完全的”显然就是基督第二次降临。延续论者指着这些经文,认为恩赐将延续到基督再来。这种解读当然可能是对的。但《哥林多前书》13 章 8-12 节并没有声明恩赐一直会持续到基督再来。没有任何的直接教导说恩赐会消失,这并不应该另我们感到惊讶。关于恩赐消失的教导不适用于哥林多信徒或保罗,因为他们生活在所有恩赐都活跃的时期。主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中对他们说话。同样,我们相信圣经正典,但新约却没有明确提到这样的正典,因为对第一代基督徒来说这个概念毫无意义。
上文指出,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 2:20)。在新约中没有使徒继任者,因此使徒的恩赐已经终止。使徒雅各在《使徒行传》12 章 2 节中被处死后,他的使徒身份并没有被人取代。保罗是耶稣基督“末了”的使徒(林前 15:8),自保罗之后就没有使徒了。第一代教会需要使徒为耶稣基督作见证,因为基督教运动刚刚兴起。现在根基已经奠定,使徒时代已经结束。如上所述(犹 3;来 1:2),我们拥有一次交付给我们的真道。
教会建立在使徒和先知之上,这一点很有启发性。保罗在《以弗所书》2 章 20 节中提到的先知显然是新约先知(见弗 3:5)。使徒和先知都为教会奠定了根基,既然根基已经建立,现在就不再有说神权威话语的先知了。我们以圣经正典为最终和唯一的权威。
有些人不认同预言终止的观点,声称新约预言今天仍然存在(关于预言性质的进一步讨论,请参阅《预言》一文)。他们认为,新约先知的话中掺杂了错误,因此预言的恩赐今天仍然存在,但它并不具有内在的权威性也并非毫无错谬。这里要提到两个支持预言存在错误这一观点的论据。首先,那些认为先知可能出错的人说,应该鼓励基督徒查验预言是否有误,他们自己并不要判断先知本身的真实性。其次,亚迦布就是先知犯错的一个例子,他说犹太人会把保罗捆绑起来交给罗马人(徒 21:11),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犹太人试图杀死保罗,罗马人从他们手中救了保罗(徒 21:31-36)。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声称预言掺杂了错误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没有理由认为预言的恩赐在今天仍然存在。
第一,那些说新约预言不同于旧约预言之人负有举证的责任。我们在《申命记》第 18 章中看到,真先知的标志是他们的预言会应验。如果他们的预言包含错误,他们就会被当作假先知遭到弃绝。耶利米说,假先知预言“托我的名说假预言”,“是虚假的异象和占卜”(耶 14:14)。以西结指责先知“见虚假异象,用谎诈占卜”(结 13:9)。因此,很明显,旧约先知的预言是毫无错谬,无可指摘的,而最自然的结论是,新约预言也如此。
第二,那些支持新约预言在领受或传播过程中掺杂了错误的人说,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 章 19-20 节和《哥林多前书》14 章 29 节中,说要查验预言,而非查验先知。根据这种解读,先知即便犯错,也不应遭弃绝归为假先知。预言经筛选,预言中的错误遭弃绝,而非弃绝先知本身。这种试图区分新约与旧约预言的做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无论是在旧约还是在新约,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真先知的唯一方法就是评估他们的预言。旧约和新约标准一致。保罗告诉教会要查验预言,因为教会要通过查验预言来区分真假先知。
第三,耶稣警告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太 7:15)。祂警告我们“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太 24:11)。彼得告诫教会要警惕“假先知”和“假教师”(彼后 2:1)。约翰告诉我们不要信“一切的灵”,却“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约壹 4:1)。教会必须分辨真假,这个至关重要,因为正如约翰告诉我们的那样,世界上有许多假先知。如果新约先知会犯错,那么辨别谁是假先知就变得不可能了。
第四,在新约中,我们没有真先知犯错的可信例子。当亚迦布在《使徒行传》第 11 章预言将有饥荒时,他的预言成真了。同样,亚迦布在《使徒行传》21 章 11 节中预言保罗将遭捆绑并被交付给罗马人时,他的预言也没有错。那些认为新约预言有误的人说,事件的结果并不像亚迦布预言的那样,因为是把保罗从犹太人手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他们把他交出。但当保罗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讲述他在罗马的遭遇时,他使用的正是亚迦布在预言(徒 21:11)中使用的“交”这个词(徒 28:17,paradothēn from paradidōmi)。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加相信亚迦布并没有弄错。
亚迦布在拿保罗的腰带绑住他的手脚时,使用了先知的象征手法,这也是古代先知的典型手法,从而也证明了他是一位先知。亚迦布作为先知的真实性还可以从他使用的预言句式中得到证明,他宣布:“圣灵(这样)说”。tade 这个词翻译为“这样”,在古代先知的权威话语中使用了数百次。路加用这个词来强调亚迦布是靠圣灵在说话,就像古代先知一样。
对于那些认为新约中的预言毫无错谬之人来说,最难理解的经文也许是《使徒行传》21 章 4 节和 21 章 12-13 节。保罗的朋友“被圣灵感动”告诉他不要去耶路撒冷,因为有人预言他会在那里受苦,但保罗坚持要去耶路撒冷,并声称是圣灵引导他做出这个决定(徒 19:21-22)。那些认为新约预言掺杂了错误的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预言有误的明显例子。这种解释当然是可能的。但对证据的另一种解读更有说服力,这种解读支持新约预言是无误的这一观点。
《使徒行传》21 章 4 节中的预言是正确的(保罗会受苦),但从预言中得出的推论(保罗不应该去耶路撒冷)却是错误的。从预言中得出的推论并不是预言本身的一部分。因此,保罗将在耶路撒冷受苦的预言是准确的,是圣灵启示的;人们从预言中得出的结论:保罗不应该去耶路撒冷——是错误的。这个结论并非来自圣灵。路加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这里精确地说明预言的性质,他假定他的读者明白预言是不会出错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要思考预言的本质。我们不能对故事的叙述提出过高的要求。
奇妙恩赐已经终止,因为它们证明了耶稣基督的传道、死亡和复活。教会的根基已经奠定,现在保存在圣经、旧约和新约的正典中。我们并不期待任何新的启示。关于方言的恩赐,我们在这里说得不多,但新约的证据表明,方言的恩赐是说一种外语,而不是狂喜的念叨。我们没有证据表明今天还有人会得到这种恩赐,而且翻译出来的方言似乎等同于预言(林前 14:1-5)。我们有确凿证据表明,使徒和预言的恩赐已经终结,因此终止论的立场更为可信。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Miraculous Gifts and the Question of Cessatio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