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论
自由意志之争(二):路德与伊拉斯谟
2025-11-25
—— Matthew Barrett

定义

路德与伊拉斯谟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核心在于意志能否与上帝的恩典在救赎中合作。路德主张如果合作是必须的话,人的意志无力实现这种合作,而伊拉斯谟则认为人的意志必须与上帝的恩典合作。

摘要

尽管关于自由意志能力的争论不如其他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义争论那样受关注,但这一议题确实是新教与天主教诸多分歧的根源。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兼著名语言学家伊拉斯谟主张:即使在堕落之后、受原罪影响的情况下,人的意志仍然可自由选择抗拒或配合神的恩典。因此既然意志能抵挡上帝的恩典,那么恩典就并非不可抗拒。路德则基于多重理由反驳:首先,上帝预知万事,人的意志不可能自主选择而神却不知道;其次,上帝预定祂所预知的一切,故我们所作选择皆源于祂的预定;第三,脱离基督,我们的意志便受罪所捆绑,唯剩罪咎与败坏。因此,唯有能释放堕落的意志、恢复爱与顺服之能力的恩典,才是信心的前提。这种恩典并非上帝强加与人,而是神温柔地使我们重获能力,这能力让我们爱真正值得爱的对象。


每当论及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诸如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与唯独因信称义sola fide)等教义总是备受瞩目。这确有其因,因这些议题正是与教廷决裂的核心所在。但水面之下还存在另一场论战——路德曾指出这才是分裂之本源、是坚果的核心。这场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始于 1520 年代,它彰显了改教家与那些仍持乐观主义、认为人能凭己力得救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这场论战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巨擘:人文主义者兼希腊语学者伊拉斯谟,以及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无疑是当时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最杰出之人”。他的声望随每部著作而增长,尤其在其希腊文新约圣经问世后更达巅峰。伊拉斯谟的希腊文新约至少具有开创性意义。十六世纪的新约圣经以拉丁文流传,但拉丁文译本远非完美,其误译有时催生出罗马教会热衷支持、而改教家认定为谬误的神学观点(如忏悔制度与炼狱等议题)。当伊拉斯谟从希腊原文重新诠释新约时,诸多缺陷便暴露无遗。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伊拉斯谟是改教家——尽管众人期盼他加入改教阵营并施加压力。伊拉斯谟确实批判天主教会(例如其著作《愚人颂》便以讽刺手法揭露天主教会的道德败坏与荒谬行径),但他始终效忠于教廷,拒绝与马丁·路德等改教家并肩站立。路德早在 1519 年就致信伊拉斯谟,邀请他加入改教家行列,对此伊拉斯谟断然拒绝。

意志自由

尽管伊拉斯谟对教廷持批判态度,但当他读到路德对教皇及赎罪券制度的抨击时,连他也感到不耐烦。伊拉斯谟拒绝了加入宗教改革的呼声,并且开始寻求彻底远离宗教改革争议的道路,试图远离纷争。然而到了 1524 年,契机出现。伊拉斯谟撰写了《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一书,直指路德的教义——特别是其“万事发生皆由神的必然性决定”这一观点。伊拉斯谟指出,这种“神的必然性”会损害人的意志自由。他捍卫意志的自主性,主张即使在人类堕落之后,人的意志仍可自由选择抗拒或顺应神恩。例如,伊拉斯谟将自由意志定义为“人意志的力量,使人能够投身或背离通往永恒救赎之事。”

马丁·路德

如此猛烈的抨击让人文主义学者加入宗教改革阵营的希望彻底破灭。次年(1525 年),路德以著作《论意志的捆绑》(De servo arbitrio)作出回应,该书不仅深化了双方分歧,更成为此后数百年间论述该议题的最著名作品。书名《论意志的捆绑》就与伊拉斯谟针锋相对,旨在反驳伊拉斯谟对意志及其选择能力的推崇。

《论意志的捆绑》

路德不仅对伊拉斯谟提出诸多批判,更通过大量论证揭示意志受罪恶捆绑的困境,以及人类对全能、有效恩典的迫切需求。以下是部分论点:首先,路德指出反对意志自由的“雷霆之论”,其核心在于上帝拥有永恒不变的预知。“上帝预知万物绝非偶然,”路德写道,“祂以不变、永恒、无误的意志预见、预定并成就万事。”若此言属实,人的选择便不可能具有自主性——仿佛人总能另作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上帝便无法确知自己所预知的必然发生。“上帝若预知某事,该事必然发生。”换言之,神的预知具有必然性。

这对我们的选择而言意味着什么?路德总结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即便看似偶然变幻,实则必然且永恒地发生……”因此,伊拉斯谟应当顺服的并非人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因祂才是万物的主宰。“因上帝的意志具有效力,不可阻挡,它乃是神本身的权能。”

路德最终得出结论:“万物皆由必然性而生。”但对他而言,必然性与强制性并非等同。人的意志或受罪性驱使,或受上帝所限,却不意味着受到强制。路德承认自由的存在,但所谓“真正的自由”(他如此称之)关乎“喜悦或渴望”,而非自主选择悖逆的自由。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意志?在基督降临之前,是人的罪性——不仅是内在倾向或欲望,更是撒但捆绑的力量。人的意志并非如伊拉斯谟所想那般自由,而是罪的奴仆,尽管这种捆绑实属自愿选择,是出于追求罪中之乐而主动追求的受捆绑。若上帝“不在我们里面运行”,那么“我们所行的一切皆属邪恶,所作所为必然与救恩无益”。路德再次强调:“若非是我们自己,而是唯独上帝在我们里面成就救恩,那么在祂动工之前,无论我们意愿与否,都无法行出任何具有救赎意义之事。”

这与伊拉斯谟的观点相悖——后者虽承认堕落的破坏性影响,却仍认为堕落后的人类仍保有追求天上赏赐的属灵能力和力量。路德对此断然否定。他援引圣经强调,圣经将罪人全然归为有罪与败坏,导致属灵无能。所谓协同论或合作论——即上帝的旨意取决于人的意志——实属不可能。人不可倚靠己力,反当全然对己绝望。只要人自以为有自由,便永远陷于奴役。“脱离上帝恩典的自由选择根本不是自由,”路德阐明,“而是永恒的罪恶囚徒与奴隶,因其自身无法转向良善。”

因此,唯有上帝能成就超自然的救赎之工。“我们必须彻底否定自由意志,将万事全然归于上帝。”路德所指的“万事”确为绝对——人甚至无法“凭道德行为预备自己得蒙神恩”,一切唯有上帝能成就。路德所宣讲的并非合作论,而是独作论——神恩独作论。基于这一观点,是上帝使罪人重生,圣灵在灵性已死的躯壳中唤醒新生命。人受罪与魔鬼的捆绑如此真实、严重而牢固,唯独上帝能释放他。人毫无作为,神成就一切。如此,人终将觉醒与得救的荣耀全然归于神。

但这是否意味着神强迫罪人?绝非如此。因当圣灵更新意志时,人的所有能力皆获更新,致使喜乐与渴望全然转向。路德指出:因着圣灵,意志如今乃是“出于纯粹的自愿与倾向,凭己意而行,而非受强迫驱使。因此任何阻力都无法使它转向,连地狱之门也无法征服或强迫它,它仍将持续地愿意、喜悦并爱慕良善,正如从前它愿意、喜悦并爱慕邪恶那样。”

路德的这段论述颇具深意。其著作标题《论意志的捆绑》旨在揭示人类受罪恶奴役的处境,并批判伊拉斯谟对意志能力的错误信心——即认为意志能自主脱离罪恶与魔鬼,转向上帝以求得义与永生。但严格而言,说路德否定自由意志并不准确。他并未彻底抹杀意志,将人降格为畜性之物。须知,路德信奉必然性而非强制性。他确信意志的自由,但意志悔改并信靠基督的能力源于圣灵恩典的作为——圣灵先要释放意志,更新其欲望,使其追求善而非恶。当圣灵如此运行时,纵使地狱本身也无法使罪人后退。经重生与更新之人,如今得以自由地欢欣于救主。意志之所以“改变”,唯因“蒙上帝之灵温柔吹拂”。

得着释放的人,如今在侍奉新的主。

延伸阅读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Battle of the Will, Part 2: Luther and Erasmus

Matthew Barrett(马太·巴雷特)是浸信会中西部神学院(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神学教授,也是“信”(Credo)杂志的主编。他是古典神学中心(Center for Classical Theology)主任,也是获奖著作《完全的三位一体》(Simply Trinity)的作者。他的新书名为《复兴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as Renewal)。他目前正在为贝克学术出版社撰写系统神学。
标签
路德
救恩论
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