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的复活盼望,是从创造开始,贯穿整个救赎历史,最终在耶稣再来时,完成最后的复活。
复活的盼望是基督教神学和上帝救赎计划中的核心内容,但它往往被人忽视、忽略,或误解。一方面,神学界更多关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对耶稣从死里复活这一事件的关注反而不够。另一方面,许多人常常把永生理解为一种在天堂中无形无体的存在状态。但圣经中的复活盼望其实是这样的:神要使祂的子民从死里复活,在新创造中获得荣耀的、有形体的永生。
复活教义的根基在《创世记》第 1-2 章的创造记载中。神创造了人,并赐给他们永生的机会。当人背弃神后,死亡作为罪的结果随之而来。然而,即使在这最黑暗的时刻,神仍在《创世记》3:15 首次宣告福音,应许祂的子民必然得胜。复活的盼望在救赎历史中逐渐展开:摩西五经和历史书中暗示了复活的生命,《诗篇》中应许了复活,先知书中预言了复活。到了新约,复活的盼望随着耶稣第一次降临并从死里复活开始实现,在教会时代信徒经历属灵的复活,最后将在耶稣再来时,所有基督徒都要经历荣耀的身体复活。
作者约翰·斯托特(John Stott)曾将基督教称为“拯救的宗教”[1]。也许没有什么教义比复活的教义更能体现基督教是“拯救的宗教”这一特点了。正如保罗所强调的:“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 6:23)[2] 虽然人因罪当受死,但神通过基督赐给人永生的机会。即便如此,复活的盼望在神学界和教会中常常被忽视和忽略。在此,我将“复活”定义为“神使祂的子民从死里复活,在新创造中获得有形体的、荣耀的永生”。[3] 以下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一教义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神学界对耶稣之死的关注远超过对祂复活的关注。因此,许多基督徒能够阐述耶稣受死的救赎意义,却难以说明耶稣复活的重要性。但从圣经的见证来看,耶稣复活的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整个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林前 15:14)和罪人得救(林前 15:17)都取决于耶稣的复活。其次,与永生相关的复活教义常常被忽视或误解。N.T.赖特(N.T. Wright)指出:“有些人认为传统观念中的天堂看起来无比枯燥——整天坐在云上弹竖琴——他们要么不相信这样的天堂,要么不愿意去那里。”[4] 与这种贫乏的理解相反,圣经的观点是:神的子民将在新创造中复活得永生。
尽管复活教义有时被忽视,但它是圣经中一个核心的、必要的救赎主题。耶稣甚至这样总结祂的使命:“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 10:10b)本文旨在阐述复活的盼望如何在圣经和救赎历史中展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首先思考复活的盼望如何在旧约中展开,然后再看它如何在新约中展开。最后,我将就复活的盼望应当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提出一些思考。
许多学者指出,旧约中很少有明确的复活论述。如果我们不仅仅关注明确的陈述,就会发现复活的盼望以种子的形式逐渐萌芽,并在神渐渐展开的启示中自然生长。在我们的探讨中,将主要考察《创世记》第 1-3 章中的创造和堕落记载、摩西五经和历史书中关于复活的暗示、《诗篇》中的复活应许,以及先知书中的复活预言。
创造与堕落
圣经中复活教义的基础在于创造,神在创造中赐下生命的祝福。不仅如此,神还通过人对祂旨意的完全顺服,以及通往生命树的途径,赐予了永生的机会(创 1:28,2:15-17)。如果人能够顺服上帝,这种生命将是一种永恒且荣耀的身体生命,使人成为神的仆人。在赐下祝福的同时,神也提出了一条禁令:“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 2:16b-17)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亚当和夏娃违背了神的命令,选择了背离祂。面对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他们选择了带来死亡的果子,而不是带来生命的果子。这一选择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亚当和夏娃不再和神保持亲密的关系,反而逃避躲藏起来,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失去了神原本赋予他们管理万物的权柄,并且因罪而承受死亡的惩罚。
在人类堕落之后,神宣告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 3:15)这段经文常被称为福音的第一次宣告。这个救赎的应许带来了希望,表明神的子民将战胜蛇。就我们的主题而言,这第一次福音的宣告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应许:因罪而来的死亡,终将被复活的生命所战胜。
摩西五经和历史记载
除了《创世记》3:15中神的应许,旧约中还闪现着更多复活盼望的光芒。《创世记》第 5 章的家谱中反复出现“就死了”这样的叙述,强调死亡作为罪的结果已经扎根。然而在这种对死亡的强调中,出现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叙述:“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创 5:24)这段简短而神秘的记载暗示,或许神与祂子民的关系将延伸到死亡之外。
学者们指出,亚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创 22)是献祭赎罪的预表。亚伯拉罕预表甘愿献上儿子的父神,以撒预表甘心献上自己的圣子耶稣。此外,这个故事也预示了复活的盼望。即使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上他的儿子,亚伯拉罕仍坚信献祭之后他和以撒都会回来(创 22:4),并且神必亲自预备羔羊(创 22:7)。《希伯来书》的作者对此评论说:“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来 11:19;另参见《罗马书》4:17)
在摩西与耶和华相遇时,神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 3:6)这个自我介绍强调的是先祖们与上帝呼召摩西和以色列人之间的连续性。但耶稣亲自指出这段话是复活的圣经证据(太 22:23-33)。上帝现在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因为“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 22:32)
摩西在歌中颂赞说,惟有耶和华能“使人死,使人活”(申 32:39),哈拿在祷告中宣告:“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撒上 2:6)以利亚和以利沙使人从死里复活的神迹,显明了神能使死亡变为生命的大能。最后,整个出埃及的过程预表了复活的盼望,因为神将以色列人从作为死亡之地的埃及,带入作为生命之地的应许之地。[5]
《诗篇》
马丁·路德将《诗篇》称为“一本小圣经”,因为它概括了圣经的主要主题。[6] 除了其他重要的圣经主题外,复活盼望的种子在《诗篇》中变得更加明显。诗人们不仅认识到神能够救人脱离死亡(如《诗篇》40 篇),有时他们也颂赞神能在人死后拯救祂的子民。在《诗篇》16 篇中,大卫相信神最终不会将他撇在坟墓里,而是要在死后领他带到祂的面前(诗 16:9-11)。在《诗篇》73 篇中,亚萨很可能预见了死后在上帝面前的生命经历(诗 73:23-26)。最后,在《诗篇》49:15中,诗人宣告:“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上帝子民的终极盼望是:神能救赎他们脱离死亡,并带他们进入祂的同在。
旧约先知书
在先知书中,复活的盼望变得更加清晰。以赛亚展望将来有一天,耶和华要“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赛 25:7)。这“帕子”是指死亡中罪的咒诅,耶和华应许要“吞灭死亡直到永远”(赛 25:8)。因为死亡是罪的结果,救恩就包含了对死亡的“吞灭”,那些信靠耶和华的人要“因祂的救恩欢喜快乐”(赛 25:9)。
先知以赛亚还预言耶和华子民中的死人,就是那些曾住在尘土中的人,“要复活”,“尸首都要兴起”(赛 26:19)。人因罪归于尘土(创 3:19b),但上帝要在救赎中带来复活的生命。虽然有人将《以赛亚书》26:19 理解为以色列复兴的比喻,但这里很可能指的是身体复活,因为新的属灵生命和身体复活都是复兴应许的组成部分。当先知以西结用生动的复活语言将以色列的复兴和新的属灵生命连接在一起时(结 37:11-14),这些复兴盼望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变得很明显。虽然对这些经文的解释有争议,但旧约的发展轨迹表明:新的属灵生命最终要在身体复活中达到顶峰。
但以理提供了旧约中最明确的证据,他预言:“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 12:2-3)借用《创世记》3:19 和《以赛亚书》26:19 的用语,复活将从地上的尘土而来。但以理说明义人和不义的人都要复活,有人得“永生”,有人受“永远的羞辱”(但 12:2)。最后,当但以理写道义人要“发光,如同天上的光”并“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 12:3)时,暗示了荣耀的身体复活。
随着耶稣的降临,末世复活的应许、预言和盼望开始展开。耶稣毫不含蓄地宣告,祂就是复活生命的源头。信祂的人“就有永生”,已经“出死入生了”(约 5:24)。在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前,耶稣宣告:“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 11:25)耶稣通过两件事显明祂是复活生命的源头::祂有能力使自己的跟随者从死里复活,以及祂自己未来的复活。
新约末世论中出人意料的转折是:弥赛亚并非一次降临就建立国度,而是分两次降临,两次之间有很长的时间间隔。与此相应,末世的复活分三个阶段展开:1)耶稣第一次来临时的复活;2)教会时代基督徒的属灵复活;3)耶稣再来时信徒的身体复活。我们关于新约复活的讨论将围绕这个奥秘的渐进性应验展开。
耶稣由死里复活
虽然在神学思考中常被忽视,但耶稣的复活对基督教信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原因有三:1)耶稣的复活证明了祂的身份和宣告的真实性;2)耶稣的复活确立了祂的王权;3)耶稣的复活开启了新创造的序幕。
首先,新约的福音书作者和书信作者都将耶稣的复活视为对祂身份的证明。在五旬节的讲道中,彼得宣告耶稣是“神藉着他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徒 2:22)的人,但以色列人“藉着无法之人的手"(2:23)将他钉死。同样,保罗在会堂的讲道中也强调,耶路撒冷的居民和官长虽然找不到处死耶稣的理由,却仍定了祂的罪(徒 13:27-29)。在这两处,彼得和保罗都暗示耶稣是无罪的,他的死刑是不公正的。因此,他们宣告说:“但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徒 2:24,13:30)。这应验了《以赛亚书》52:13-53:12 的预言,耶稣是那位为过犯受害的受苦仆人,但因祂无辜公义而得到证实并复活。
其次,耶稣的复活与祂的王权紧密相连。门徒对耶稣是弥赛亚的盼望因祂被钉十字架而破灭(路 24:20-21),但神在祂的复活中明确宣告耶稣是“主”也是“基督”(徒 2:36)。因此,耶稣的复活就是他被立为“大有能力的神的儿子”(罗 1:4)。祂坐在上帝的右边,统管一切属灵权势和教会(弗 1:20-23)。
第三,耶稣的复活意味着新创造的开始和复活时代的来临。C.S.路易斯写道:
新约作者们谈到基督从死里复活时,仿佛这是宇宙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他是“初熟的果子”,是“生命的先锋”。他打开了一扇自人类始祖死亡以来一直紧闭的门。他遇见、对抗并击败了死亡之王。因为他的胜利,一切都变得不同。这是新创造的开始:宇宙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7]
唯有战胜死亡的那一位才能“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 1:18),并将生命赐给他人(林前 15:21-22)。因此,耶稣的复活是将来更大收获的“初熟的果子”(林前 15:20-23)。那些与基督联合的人,在耶稣再来时也要从死里复活(林前 15:23)。
基督徒的属灵复活
末世复活的第二个阶段是教会时代信徒的属灵复活。亚当带来了死亡和定罪,而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带来称义和生命(罗 5:12-21)。耶稣从死里复活后,成了“叫人活的灵”(林前 15:45),并差遣祂的灵住在祂子民里面,带来新的属灵生命。
在《以弗所书》2:1-10 中,保罗论到在基督里的新属灵生命。要理解这段经文,上下文至关重要。在《以弗所书》1:19-20 中,保罗强调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同样大能也在信徒身上运行。但《以弗所书》1:20 关注的是耶稣肉体的死和身体的复活,而《以弗所书》2:1-10 关注的则是信徒属灵的死和属灵的复活。信徒原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 2:1),神却叫他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 2:5)。“活过来”这个词暗示了重生,并被保罗进一步阐明:上帝叫信徒与基督一同复活。只有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才能不再随从世界的风俗(弗 2:2),而是行在上帝所预备的善事中(弗 2:10)。
基督徒将来荣耀的身体复活
虽然新创造已经通过耶稣的复活和信徒的属灵复活开始了,但基督徒身体的复活还在将来。[8] 当耶稣再来时,属于祂的人也要从死里复活(林前 15:23),耶稣将改变他们卑微的身体,使之与祂荣耀的复活身体相似(腓 3:20-21)。这种“改变”(另参见《哥林多前书》15:51)是必要的,因为基督徒现在的身体会死亡,不适合进入神的同在。他们现在的身体是必朽坏的、软弱的、属血气的,但复活的身体将是“不朽坏的”、“复活在荣耀里”、“复活在能力里”、并且“复活成为灵性的身体”(林前 15:42-44)。只有这样荣耀的复活身体才适合在新创造中永远活在神的面前。
随着耶稣再来、信徒复活和新创造的实现,救恩就完全了。死亡将不再有,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 21:4),上帝使一切都更新了(启 21:5)。生命水的河从上帝的宝座流出,流经新耶路撒冷城的街道,河的两岸都生长着生命树(启 22:1-2)。死亡的咒诅将被除去,神的子民要住在祂面前,事奉祂,直到永远。
最后,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复活对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意义:
首先,因着复活,耶稣已经战胜了罪和死亡,掌握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 1:18)。虽然基督徒也会为失去亲人而哀伤,但他们的哀伤与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不同(帖前 4:13)。基督徒有“活泼的盼望”(彼前 1:3),因为知道那位从死里复活的主必在祂再来时叫信徒复活(林前 15:20-23)。其次,信徒的属灵复活是过基督徒生活的根基。只有那些在基督里获得新生命的人(弗 2:4-6),才能“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弗所书4:24),并靠着赐下新生命的圣灵而活。第三,基督徒将来的基业为他们提供了动力和力量,使他们能在今生短暂的试炼中坚持到底(彼前 1:3-6)。这样的盼望让我们在面对今生的艰难时,能以永恒的眼光来看待暂时的苦难。
[1] 约翰·斯托特(John Stott)著,《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美国校园团契出版社,2008 年),第 111 页。中译参考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2012 年出版的《真理的寻索》。
[2] 所有圣经经文均引自和合本。
[3] M. 杰夫·布兰农(M. Jeff Brannon)著,《死后生命的盼望:复活的圣经神学》(The Hope of Life After Death: A Biblical Theology of Resurrection),圣经神学基础研究系列(Essentia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美国校园团契学术出版社,2022 年),第 2 页。
[4] N.T.赖特(N. T. Wright)著,《天堂,有什么好期待?:再思复活、终末,与教會的大使命》(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纽约:哈珀出版社,2008 年),第 20 页。
[5] 更详细的讨论参见布兰农(Brannon)所著《死后生命的盼望》,第 43-52 页。
[6] 马丁·路德著,《诗篇序言》(Preface to the Psalter),收录于《路德文集》(Luther's Works)第 35 卷《圣道与圣礼(一)》(Word and Sacrament I),E. 西奥多·巴赫曼(E. Theodore Bachmann)编(费城:穆伦堡出版社,1960 年),第 254 页。
[7] C.S.路易斯(C. S. Lewis)著,《神迹:初步研究》(Miracles: A Preliminary Study)(纽约:哈珀旧金山出版社,2001 年),第 236-237 页。
[8] 关于复活如何在中间状态中展开的讨论,参见布兰农(Brannon)所著《死后生命的盼望》,第 147-151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Resu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