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四年级时,我在我的儿童版NIV圣经里看到一张图表,里面列出了以色列和犹大的每一位国王。表里附有他们的在位时间和对他们成就的一句话总结,右手边则是对每位国王的评价:“好”、“坏”、“大部分时间好”或“大部分时间都坏”。例如,像亚撒这种就属于“大部分时间好”的一类。我很好奇,就回去读并了解圣经关于亚撒的记载,看看他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好”,这时我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所受的损害。
不幸的是,近来我们社会上有很多人似乎正重拾这种“四级分类法”来评估他人,而且往往还带着大义凛然的十字军狂热。
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后基督教化”,基督教的人论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允许复杂性的存在,甚至期待着复杂性。
相反,我们屈从于一种冲动:将每个人都划为“好”或“坏”这两类,然后按着这一划分看待他们。
结果呢?越来越没人能区分同一个人的好与坏,或是区分特定话题上的真理与谬误,甚至在教会中也是如此(我们理应认识得更清楚!)。
我们很容易把过去和现在的邻舍扁平化、塞进僵硬的分类中,毫无关心、没有爱心,也不去观察细微差别或给予恩典,从而背叛了基督教的人论。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吧。
每个社会都必须决定:应该通过我们树立的纪念碑和刻在建筑物上的名字来描绘哪些美德?我以前住在罗马尼亚时,街道的名字偶尔会发生变化,因为人们重新评估了向过去某些人表示敬意是否还恰当。
不幸的是,近年来关于历史人物的许多讨论使每个人都陷入了这种非黑即白的困境。突然之间,伦敦一座温斯顿·丘吉尔的雕像受到了威胁,因为不论他在帮助西方文明摆脱纳粹威胁上展现了多少骑士精神和英雄气概,他对种族问题的一些态度和回应都很糟糕。人们批判亚伯拉罕·林肯,因为他对联邦的委身胜过了他对废奴主义的厌弃,而且他从未拥护过黑人平权。
类似的冲动也出现在神学议题上。一些自由派基督徒拒绝借鉴一切与最新神学立场或政治提议有一丝不一致的牧师和神学家,无论后者的生命有多敬虔、有多基于圣经或在神学上能带来多少益处。同时,一些保守派基督徒也会如此,他们因为不同意某位受尊敬、符合圣经的牧师过去对种族问题的处理方式,就摒弃他的一切书籍、抵制一切他作主讲的大会。
我想起了我神学院教授的一句话,他有次推荐了一位其他传统的神学家的几本书,当有学生抱怨说这位神学家属于“坏”的类别时,这位教授说:“我同意他有错而且他的一些观点有问题,但他在别的领域很有帮助,以至于你们若不读他的书就是在自陷贫瘠。”
不要扁平化邻舍而导致自陷贫瘠。非黑即白式的冲动并非洞察力,相反,这是种被正义狂热所掩盖的可怕姿态,它使你不必真正辨别真理与错误或好与坏。当你因为在某个方面与他人意见相左而贬低他们时,你就是在扁平化他们并使你的灵魂自陷贫瘠。
扁平化一个人的第二种简单方法,是将良善与否和他们的立场而非品格等同起来。
简单来说,为了论证我的说法,让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把人分成“坏”和“好”这两类。
仔细思考:好人可能被坏立场吸引,而坏人可能被好立场吸引。
难道一个具有各种美德之人,一个真想在世上做好事之人,就不可能被误导去支持一项坏观点吗?难道一个投机之人,一个不太具有圣灵所结果子之人,就不可能为一个好观点打头阵吗?
历史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好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各种有严重错误、弊大于利的事业。你也能看到那些为了私利或自己益处(甚至是出于信念但没有相应美德)而推进正义事业的人,尽管他们的心被罪孽所蒙蔽。
读完罗伯特·卡罗(Robert Caro)关于林登·B. 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的权威传记(译注:即《权威之路》,该书是《纸牌屋》的构思来源),没人会认为约翰逊是个拥有伟大信念的好人。然而,他为推动全体美国人的民权这一美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他作为政治家而言非常阴险。
反之亦然,你在整个教会历史里可以看到一些人物/男女,所有人都说他们具有良好品格和伟大信念,他们甚至赢得了政治或神学反对者的尊重,然而却推动了神学错谬或成为不公正之事的同谋。
我们有可能钦佩那些表现出模范美德之人,即使他们融入了那些我们认为不公正的事业,或者他们支持我们认为有错误的神学。因此,基督徒在审视过去的英雄时应避免美化他们的吹捧性传记(hagiography)。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甚至他们曾传播真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污点。
扁平化他人的一种简单方法,就是自认为全知全能,并成为他人意图和动机的法官。
相比之下,基督教的人论则提醒你:你看不到表面之下的很多东西。
小说在这方面很有启发性。从外表看,人们可能会看《悲惨世界》中妓女芳汀(Fantine)的行为,然后说“她是个妓女,她很坏。”但是更宽泛的背景框架能让你看到一个年轻女人的纯真无邪,看到她曾经历的不公,以及由照顾女儿的善良冲动所驱动的深深绝望,这绝望使她陷入黑暗。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Katerina Ivanovna)表达了留在德米特里(Dmitri)身边的强烈意愿,而德米特里则是个羞辱、恶待过她的人。你可能会看着她的行为说,“这真是无私受苦、拥有英雄美德的典范啊!”直到德米特里的哥哥伊万(Ivan)戳穿了她的虚假面具,并揭露了她是因爱自己所以想扮演殉道受害者角色的真相。她并不爱那个男人,她爱的是自己那种恒久忍耐、道德高尚的形象。
基督教的人论能帮助我们理解耶稣告诉我们不要论断的原因。我们看不到人心,只能看到人的行为,但并非所有行为都能揭示人心。因着普遍恩典,悖逆上帝的人仍然会把好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太7:11-12)。而因着罪的无处不在,即使是爱耶稣的义人也常常会活得与自己的悔改相矛盾。
耶稣告诉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但太多时候,在这个热衷于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对他人很双标 / 我们衡量他人的标准从来没用在自己身上过。在审视自己时,你会看到自己充满矛盾,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会有过失、犯错、经常失败,然而你却希望他人考虑到你的所有复杂性,而非把你划进一个“好”或“坏”的盒子。
所以请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不论是你敬佩的英雄还是与你辩论的人——别把你的邻舍扁平化了。
译:许志斌,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3 Simple Ways to Flatten Your Neigh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