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知名新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从油管大V卡梅隆·贝尔图齐(Cameron Bertuzzi,Capturing Christianity频道)、保守派名嘴坎迪斯·欧文斯(Candace Owens),到作家约书亚·查尔斯(Joshua Charles)、荷兰社会活动家埃娃·弗拉尔丁格布鲁克(Eva Vlaardingerbroek),这些来自不同新教派别的名人纷纷“渡过台伯河”,改宗天主教。
更引人关注的是,一些重量级福音派牧师的“倒戈”——比如瑞典牧师乌尔夫·艾克曼(Ulf Ekman)、美国牧师基思·内斯特(Keith Nester)和布鲁克·西兰德(Brook Thelander)改宗天主教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一番波澜。社交媒体、YouTube和“归家网”(The Coming Home Network)这类网站上,类似的改宗故事比比皆是。
其实这股风潮早有端倪。早些年就有弗朗西斯·贝克维斯(Francis Beckwith)、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托马斯·霍华德(Thomas Howard)等知名学者从新教转投天主教。
为什么这些基督教思想家会改换门庭?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如今网上天主教“护教”内容做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YouTube上。当人们搜索基督教不同流派在传统、教义或圣礼(比如圣餐)方面的差异时,跳出来的基本都是天主教视角的视频,新教观点反而很难找到系统、准确的阐述。在我看来,这背后至少有两个原因:
首先,天主教护教学者更看重发展教会这个“机构”(他们自认是“唯一真教会”),而不只是帮人认识基督。这很符合天主教的一贯主张——“教会之外无救恩”。他们说的“回家”,是回到天主教会的怀抱,而不单单是归向基督。
其次,新教护教工作太专注应对无神论、后现代主义和世俗道德滑坡这些问题,却忽略了好好研究和传播新教的独到之处。其实恰恰是这些特色,才能让人清楚看到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的根本区别。
说来有趣,当新教徒还在忙着向非信徒传福音时,天主教的宣教士却盯上了另一个群体——他们口中所谓“分离的弟兄”(指新教徒)。天主教内部甚至明确鼓励这种“挖墙脚”行为,有位作家说得很直白:“我们从受洗那天就肩负宣教使命,而新教群体正是最成熟的庄稼地。”
著名护教家威廉·莱恩·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最近评论道:“很多天主教宣教士对拉新教徒入伙的热情,远胜过向非信徒传福音。这种本末倒置实在令人费解。”
新教宣教士迈克·温格(Mike Winger,BibleThinker频道)也指出:“我认为天主教宣教士发布的内容其实违背了天主教自身教义,但这些说辞对吸引新教徒改宗特别有效——这种做法很成问题。”
意大利新教牧师莱昂纳多·德·基里科(Leonardo De Chirico)发现一个有趣逆转:过去总说福音派在挖天主教墙脚,如今罗马教会正通过YouTube等网络平台全力“反攻”。他举例说,罗伯特·巴伦主教(Bishop Robert Barron)的“燃烧之言”(Word on Fire)就是典型,该事工“通过海量视频、书籍和课程精准吸引对福音派失望的信徒,引导他们转向天主教”。
这股风潮其实源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二大公会议”)。这个充满争议的会议被普遍视为天主教会的战略调整——向“分离的弟兄”(新教徒)伸出橄榄枝,呼唤他们回到“甜蜜的罗马家园”。
天主教宣教士有时会玩文字游戏。他们在解释救恩论等教义时,故意使用温和措辞,让教义看起来与新教观点一致。通过淡化历史上对新教徒的种种谴责,这些网络红人正把那些对现状失望的基督徒,引向一个同样问题重重的传统信仰。
在华丽的礼拜仪式、庄严美学和肃穆典礼的背后,堆砌着大量早期教会闻所未闻的教条规训,牢牢束缚着信徒的良心。这些后来添加的教义包括:炼狱(purgatory)、关于玛利亚的教义(Marian dogmas)、圣餐变体教义(transubstantiation)、教皇无误论(papal infallibility),以及神父独身制度(priestly celibacy)。枢机主教约翰·亨利·纽曼(Cardinal John Henry Newman)提出的“教义发展论”,常被用来为这些附加教条辩护。
事实上,新教与天主教在神学上存在重大差异,最关键的就是对福音本质的理解。新教基于圣经,主张“因信称义”——人唯独藉着恩典、通过信心得救,这种救恩是因基督已成就之工而归算给信徒的。这种被称为义的宣告就像一种法律上的认定,它自然会引导信徒产生善行,但这称义本身并不是通过善行获取的。天主教神学则教导“注入式恩典”,即信徒因此获得力量过圣洁生活,并希望持续保持在恩典状态中。天主教的救恩论并非仅是一种宣告,而是一种参与过程,信徒既需依靠神的恩典,也需通过自身的善行和圣礼(特别是忏悔)来积累功德。尽管在表述上有相似之处,这两种理念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
真正的福音本是惊天喜讯,尤其是当它保持在其本来的语境中,没有后来累积的教义和额外要求来加重信徒的心灵负担时。想到许多信徒为追求所谓“古老庄严”的传统,反而让良心被有误的教义束缚,实在令人痛心。
面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天主教护教内容,新教徒该如何应对?以下四招或许能帮你稳住阵脚:
第一、回归改教初心
今天不少新教徒(尤其是美国福音派)的信仰认知往往止于葛培理和司布真这些近代人物。我们有必要追问:16 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非得进行宗教改革?天主教教义真的一成不变吗?新教到底是“背叛唯一真教会”的异端,还是为了回归早期使徒传承、摆脱罗马教廷人为添加的教义?
作为新教徒,我们应当重新梳理自己的传统:既要研读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家,也要重视后改革时期新教思想家的贡献。在探究其他宗派复杂理论之前,必须先吃透本宗派的核心教义。如果连自家最精华的思想都没掌握,听到不同观点时自然容易信心动摇。
第二、装备平信徒
美国福音派常被诟病为教义浅薄、实践流于世俗、与教会历史脱节——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往往一针见血。教会如果忽视教义传承和历史根基,那些渴望在思想与历史传统中扎根的人,很可能转而投奔罗马天主教。
教会牧者应当在讲道中融入教父智慧,而不要总是引用C.S.路易斯等现代神学家的语录。在主日崇拜之外开设课程,系统讲解教会历史和历史神学,带会众重温《使徒信经》《威斯敏斯特信条》等核心信经,为教会成员提供教会论、神学疑难方面的支持。
第三、扎根圣经
我深信,如果你抛开新教或天主教的框架去研读圣经,最终得出的神学观点会更接近新教,而不是天主教。正因如此,罗马教廷除了强调圣经无误之外,还必须依靠口述传统和教会权柄。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无关紧要?绝非如此。新教徒也尊重传统,只要它符合并持守圣经真理。“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并非反对传统,而是要求教会教义、传统和领袖都顺服圣经的更高权柄。要辨别并反驳天主教教义中不符合圣经的观点,新教徒必须要透彻地研读圣经。
第四、参与归正新教的行动
如果你是一个忠于圣经、了解教会历史和宗教改革的新教徒,请认真思考如何针对网络上涌现的天主教内容,给出新教的回应?比如说,你可以开设YouTube频道或撰写网络文章,也可以考虑在本地教会带领查经小组,或者组织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共同参与的读书会。这一切活动的关键在于,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怀着爱心而非争竞的心参与讨论。
无论你是正在思考天主教护教学观点的新教徒,还是单纯想深入了解这些议题的基督徒,以下资源都值得参考:
若想深入探究新教思想的丰富历史,可以阅读这些经典新教神学家的著作:菲利普·薛夫(Philip Schaff),弗朗西斯·图伦丁(Francis Turretin),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马丁·布塞尔(Martin Bucer),马丁·路德,加尔文,马丁·开姆尼茨(Martin Chemnitz)。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Roman Catholic Apologetics Is Surging Online. Intended Audience? Protest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