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所说的“技术文化”里,我们总是追求更高的效率:购物靠亚马逊Prime,看电影用奈飞(Netflix),听音乐用Spotify,点餐靠DoorDash,约会用Tinder,出行靠苹果地图,甚至把ChatGPT当作私人助理。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甚至娱乐,都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满足,于是我们便以为,生活应该轻而易举。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继父常说的:“现实总少不了磕磕绊绊。”
许多人因此感到焦虑、沮丧,被“理想生活”的期待压得透不过气。当一切都被设计得仿佛要让人生完美顺畅时,生活里无休止的难处却反而让我们自责,好像一切都是自己没做好。于是我们拼命去寻找各种“解决方案”:最理想的晨间习惯、新的治疗师、新的饮食方式、新的药物、新的配偶,甚至新的教会。这些或许能带来帮助,也可能让情况更糟。但归根到底,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我们都是凡人,终有一死。没错,我们是为永恒而造的,但此刻尚未到达。我们还是活在当下:在一个暂时的世界,享受暂时的恩惠,却不断受到试探,想要在时候未到时就超脱这凡人处境。这就是技术的蛊惑:让我们以为只要不断优化,生命终可臻至完美;再一次系统升级,幸福就手到擒拿。
然而,这样的思路只会滋生出一种忘恩的文化,让我们在家庭、工作、兴趣、社会,甚至教会中,都习惯性地活在不满足里。
技术的逻辑,正是源自古代异教:向农业之神献祭,庄稼就会丰收;向生育女神奉献,你就能得子。给予、诵经、表演、敬拜、献祭。有人或许会反驳:古代偶像崇拜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而科技进步则基于科学发现与创新。但两者的动机其实一模一样:追求效率最大化,加速自然过程。
巴别塔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人类一旦掌握了砖石和灰泥的技术,立刻就想为自己立名,建造通天的城和塔(创 11:3–5),这是对神的直接挑衅。
这城是巴比伦的起源,也象征着巴比伦的精神,贯穿在圣经的叙事之中。它代表着一种不满足的灵,一种贪婪的灵,一种“要更多”的灵。它不信靠神的智慧与眷顾,却转向恶魔的虚假承诺。这一模式从起初就已存在:“你们便如神”(创 3:5)。
假神总以半真半假的承诺蛊惑人心。亚当和夏娃确实得以“知道善恶”;巴别的人也确实能“为自己立大名”;你也确实能让生活更高效。耶稣说过:“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 6:24),但你如果选择事奉玛门,它必给你回报。因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的确有能力,它们能成就事功,却与神的荣耀、创造的良善、以及神子民的丰盛生命为敌。
安迪·克劳奇(Andy Crouch)几十年来一直在提醒我们:“所谓‘原始’社会里的偶像崇拜,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在他的新书《我们所寻求的生命》(The Life We’re Looking For)里,他指出,我们对技术进步的渴望,本质上是追求“一种没有关系的掌控(古人称之为魔法),和一种没有依靠的丰盛(耶稣称之为玛门)。”
这种对魔法的渴求使人陷入一种崇拜。玛门许诺丰盛——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却不需要付出艰辛代价。它高效、有用。但这只是一种浅薄的魔法,是对那“创世以前更深的奥秘”,即神律法的拙劣仿冒。
十诫的开头与结尾都指向内心:第一条关乎神——“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最后一条关乎邻舍——“不可贪恋。”
神赐福给亚当和夏娃,把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都赐给他们作食物(创 1:29)。甚至在禁止的命令里,神也再次强调了他的慷慨:“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2:16–17)。他们什么都有,并不缺乏。但贪心的本质,正是渴望那唯一没有的东西。
夏娃渴慕蛇的应许,胜过神的祝福。而贪心,本质就是拜偶像(弗 5:5;西 3:5)。他们明明认识神,却不把他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罗 1:21);反而将不朽之神的荣耀,交换成蛇的形象(1:23)。结果他们才痛苦地发现,“拥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耶稣所传讲的,是更美好、更富足的道路:知足。
耶稣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随后,他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 12:15–20)。
贪心是对神所赐的不满足,贪心不仅仅是想要邻舍的妻子或房子(出 20:17),也可能表现为一个人为自己积攒辛苦得来的粮食,盼望早日安享退休。放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这几乎算不上问题。人辛勤播种,理应享受收获。但在神的眼中,这人是愚昧的。为什么?
正如耶稣后面说到:“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路 12:23)。世上的万国,那些属巴比伦的子民,都在拼命追求地上的好处;神知道我们也需要这些。但我们是属新耶路撒冷的子民,却要先求天上的好处(12:30–31)。那个财主只为自己积攒财宝,却没有在神面前富足(12:21)。这才是真正的贫穷。
以色列人拜偶像时,会在高处筑坛,供奉外邦的神。而在复兴之时,比如约西亚或希西家的改革,那些邱坛都被彻底拆毁。同样地,比喻中的财主也是拜偶像的人;他那“更大的仓房”,就是他的邱坛。
我们如果要学会知足,就必须拆毁玛门的仓房,丢弃那些蓝图。
美国人向来崇拜那种从社会底层一路拼搏向上、靠毅力和坚持逆袭成功的人。永不满足,总在追求卓越。老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现实却常常并非如此。有时你比任何人都努力,却可能得了癌症,或战死沙场,最后别人得了你的一切。你耕种,他人收割。
苦难无法避免。就算一切顺利,人生也只能在短暂的时光里达到“最优”。你越早接受这个现实,就能越早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生活。
感恩节的根基,是承认人类存在中最基本、最根本的事实并不是我们努力得来的,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出生、家庭关系、出生地、死亡。这些你都不能自己决定,是神决定的。这些都是礼物,是要领受的,而不是问题,好让你去消除。
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的小说《汉娜·考尔特》(Hannah Coulter)给了我们启示(参见杰克·米德尔〔Jake Meador〕的文章):
你不可渴望另一种人生。你不可想要成为别人。你必须做的是:‘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我并不完全能做到,但这是最正确的指引。
你不可渴望另一个家庭、另一副身体、另一种人生。唯有先把生命当作礼物来领受,你才能像经营园子一样去栽培它。
在他的著作《起床的勇气》(On Getting Out of Bed)中,艾伦·诺布尔(Alan Noble)幽默地写道:“你要么选择在混乱和痛苦之中,仍然去领受生命的美与奇妙;要么你永远也不会。”我们今天最重要的选择,不是别的,而是要么领受神赐下的美好,要么浪费所剩无几的年岁,去追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更好方案”。
世上没有更好的方案。不要拿真实的美好去换虚构的幻影。不要在虚拟的可能性游乐场里点击来点击去,却忽视了眼前真实的祝福。不要舍弃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只为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所谓的名声和“影响力”。你已经有一个“国度”了,那就是你的家庭,神把它交在你手里,要你用智慧和公义来治理。
每年总有人感叹节日团聚之难:专横的父母、挑剔的岳父母、古怪的叔叔、满屋乱跑的孩子。确实不容易,有些人面对的情况比这还要糟糕。但他们就是神赐给你的家人。你没得选择,是神为你选择的。你能做的,就是选择去爱他们,为他们感谢神。渐渐地,我发现人生最大的喜乐,往往就是那些与“效率”背道而驰的“不便”:孩子、友情、学习,等等。
古老的技术诱惑今天依然强烈。现代生活被算法重塑:一切都可优化、可定制、可升级。数码时代让我们习惯像删除垃圾邮件一样轻松避开不适,像修图那样美化现实,或像拉黑社交网络上的人那样逃避麻烦。但人生最宝贵的好处却顽固地抗拒这种控制和优化。它们是礼物,应当引发感恩,而不是激发技巧;带来知足,而不是追求掌控。
这个感恩节,你可以选择敬拜神、向他献上感谢,忠心管理他赐给你的一切暂时恩典,不再渴望另一种人生。要听从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那振聋发聩的劝勉:
拆毁那些从未让任何人得饱足的粮仓;毁掉一切贪婪的仓库;推倒屋顶,拆掉墙壁,让腐烂的谷物曝晒在阳光下;把囚禁的财富释放出来;战胜玛门那幽暗的地窖。
真正的争战,不是对抗属血气的人,而是对抗那些执政的、掌权的。它们要的是你的心。不要交给它们。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Resist Paganism. Embrace Inefficiency. Give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