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地方教会的牧师们,你需要全球教会
2025-08-16
—— Dustin Messer

1969 年,斯托得提出一个看似与直觉相抵触的理念。这个理念结出的果子,多年以后仍不断打磨、挑战着我的讲道。

每当有人购买斯托得的著作或邀请他讲道,这些收益就会进入一个名为灵风合作伙伴(Langham Partnership)的事工,用来培养发展中国家的神学家和传道人。这个计划并不只是出自一个出身优越者的“高贵的责任感”(noblesse oblige),而是对教会面貌变化所作出的先见之明的回应。它不仅仅是基督徒的怜悯之举,更是一种宣教策略。

斯托得出生时,全球教会中位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占比不足 20%。他出版《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时,发展中国家的基督徒人数已经翻了一倍。此后,这种转变速度只增不减,如今有将近70%的基督徒生活在西方之外。

当世俗主义在斯托得的故土逐步兴起时,他很有远见,把资源投向那些正在崛起的多族裔、跨国界教会的领袖。他的愿景是支持地方教会领袖,让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神学思考,并将这些成果译成英文,造福全球教会。这个想法的核心是希望西方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督徒之间能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

值此灵风基金出版第 500 本书籍之际,我想分享神如何借着来自全球教会的弟兄姊妹,鼓励了我的讲道事奉。

与全球教会一同应用圣经

如果你读到一本由菲律宾神学家撰写的士师记注释书,或一本纳米比亚学者写的关于保罗帖撒罗尼迦书信的释经著作,你会发现,虽然其中的圣经真理一样,但它们的应用方式却与美国读者的现实处境大相径庭。斯托特在他那本讲道学的经典著作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道理:“解经”和“应用”之间的墙其实是相通的。

圣经本身就具有现实指向性。因此,当讲道者把圣经如何适用于各种处境清楚讲明时,他并没有偏离释经的本分。相反,当他思考福音如何回应军事政变、饥荒或天灾时,他正是在更深层次、更宽广维度中探索神真理的丰富与深邃。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背景与挣扎来到圣经面前,地球另一端的弟兄姊妹也一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多数世界信徒在圣经中找到的答案,常常能为我们熟悉的经文带来新的亮光。若想更深认识神的话语,我们就需要来自世界各地上帝子民的多样声音。

当然,有人担心,在讲道预备中强调多元视角,会滑向相对主义的深渊。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尼日利亚神学家劳伦斯·拉西西(Lawrence Lasisi)在朗罕出版的《非洲圣经注释》(Africa Bible Commentary)中撰写“混合主义”(Syncretism)条目的时候就郑重呼吁:讲道者不可“将福音的独一性祭献在多元文化和宗教相对主义的祭坛上”。这是一个我们都该警醒的提醒,我也真心祈求我们能谨守。

我完全同意:当今这个时代,那些刻意讨好文化、温吞无力的讲章的确是个问题。但我们之所以会陷入那种讲道,不是因为接触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相反,接触这些声音会医治我们。阅读非西方的神学著作,不但没有削弱我对圣经真理的信心,反而让我更加确信它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全球教会并没有让我的讲道软弱,反而使它更锋利。

阅读全球教会的著作

你或许听过C. S. 路易斯那句广为人知的建议:“每读三本新书,就该读一本老书。” 这句话出自他为亚他那修(Athanasius)所著《论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所写的序言。路易斯在书中写到: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眼光,它善于看见某些真理,也特别容易犯某些错误。因此,我们都需要读一些能纠正我们这个时代典型错误的书。

其实,路易斯所说的“时代”,也可以换成“地域”。神借着古代教会的声音帮助我们看清当代问题,同样,神也借着非西方神学家的视角,召唤我走向更深的圣洁,让我认清自己生命中那些只有“外来者”才能揭示的属世倾向。他们对圣经的反思,使我意识到心中隐藏的偶像,就是那些与舒适和财富捆绑在一起的偶像,而之前我对它们浑然不觉。

六本非西方讲道资源推荐

如果你已经认同“阅读全球教会”的重要性,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面是一些推荐资源,值得一读:

费兰度(Ajith Fernando)著《喜乐的坚忍》Joyful Perseverance

费兰度将一生献给斯里兰卡城市贫困青年事工,他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讲道者。本书是这位资深牧者的智慧结晶,探讨了在服事中持之以恒的属灵恩赐。无论你正处于事奉的起步阶段,还是疲惫低谷,这本书都将鼓励你“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 3:14)。

李志秋(Chee-Chiew Le)《当基督徒面对逼迫》(When Christians Face Persecution

李志秋住在新加坡,她通过本书系统梳理了关于苦难的圣经神学,呼吁今天的教会继续以历世历代神子民一贯的方式来回应逼迫:坚忍到底。她提醒我们,教会应当预备好面对这个世界所带来的苦难,并且满怀盼望地仰望圣灵所赐的力量。

莱特(Christopher Wright )播客《在使命中》(On Mission

圣灵如何在中东带来和好?我们的乌克兰弟兄姊妹又是如何将基列的香膏涂抹在战争废墟中的人们身上?克里斯托弗·莱特是灵风事工的全球大使兼事工主任,他在这档播客中带领听众环游世界,展示上帝正在如何以合一、有力、常常隐而不显的方式在各地动工。

戴维·比约克(David Bjork)著《人人皆门徒!》(Every Believer a Disciple!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适合与初信者一起读的书,这本就非常好。太多时候,牧者将“大使命”体制化,以至于我们把“教会增长”等同于“门徒训练”。但事实上,一个组织可以有迅猛的发展,却不见得有真正主的门徒。比约克在喀麦隆写下此书,提醒我们:神在世上的使命不仅是一个可以站立其上的根基,更是一根传递出去的接力棒,等待我们奋力奔跑。

司徒松炽(Gilbert Soo Hoo)著《约翰一至三书:一部牧养性与处境化的注释》(1–3 John: A Pastoral and Contextual Commentary

这是灵风事工图书目录众多实用圣经注释书中的一本,隶属于“亚洲圣经注释系列”。司徒松炽在书中以出色的释经技巧和温柔的牧者心肠教导约翰书信。他在印度教文化背景下撰写此书,特别留意到那里的读者容易将“道成肉身”误解为某种“灵性化身”的到来。他指出,早期基督徒坚定地承认耶稣的神性是独一且永恒的实在。几年前我教授《约翰一书》时曾用这本注释,几乎每堂课都引用了其中的洞见。

约哈纳·卡塔纳乔(Yohanna Katanacho)《诗篇祷读》(Praying Through the Psalms

这本书与我读过的其他诗篇著作完全不同。西方人常把《诗篇》看作是某个人的灵修日记,但它其实是一本为信仰群体而写的诗歌集。《诗篇》不是只让你我默读,而是呼召我们在群体中祷告。卡塔纳乔是一位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信徒,他每读一首《诗篇》就写下一篇祷告词,在祷告中反思、哀恸、欢喜,本书就是这些祷告词的汇编。他的文字会让你心碎,也会让你挺直腰杆,因为它会让你的祷告生活与世界另一端在苦难中挣扎的弟兄连接在一起。

这些全球教会的资源彻底改变了我的讲道方式,以上列出的几本书只是众多资源中的一小部分。阅读那些发展中国家基督徒的文字,看他们如何在自己文化中宣讲福音、挑战社会风俗,我也学会更敏锐、更忠心地回应我们所处文化中的渴望与恐惧。

我所服事的教会,常常使用由肯尼亚圣公会编写的礼仪。每周,我们口中都会一同宣告:“我们一同死了,我们也将一同复活,我们必会一同活着。”这是个美好的提醒,不仅适用于本地教会,也真实地指向普世教会。圣经是神赐给万民的自我启示,它不受任何文化、地域的局限。我们拓宽阅读范围时,就能更清楚地看见:信仰的本质是合一的,人类经验是相通的。我们都受洗归入同一个身体,与同一个仇敌争战,我们也都被塑造成那同一位圣子的形象。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Local Preacher, You Need the Global Church.

Dustin Messer(达斯汀·梅瑟)是达拉斯诸圣堂(All Saints Dallas)的信仰培育牧师,也是美国圣公会福音团契(EFAC-USA)的理事会成员,该团契由约翰·斯托得于1968年创立。在拉萨尔大学开始读博之前,达斯汀毕业于博伊斯学院(Boyce College),圣约神学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和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天主教大学政治研究中心(CCS)。
标签
处境化
全球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