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不能如我们所愿时,对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会导致一些人退缩,想要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始,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全新的你”。
这种“向内看”的方法论优先从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是谁,也就是发现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欲望、发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再向周围的人寻找肯定和掌声,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失败,这种失败会让我们想要寻求重新开始,也就是所谓“全新的自己”,我称之为“重新设计”阶段。这好像是在说:我曾经试着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愿望,但我搞砸了,让我再试一次,让我重新塑造一个新我,一个有着不同的梦想和欲望的我。所以,你要努力回到自己的内心,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把它重新展现给世界。
你可以在娱乐圈看到这种重塑,明星们为了吸引粉丝而改变自己的形象和人设。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这位明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所以尝试不同的角色,就像进行表演一样,试图找出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另一些情况下,也许这位明星觉得自己过去比较真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怀疑所有粉丝的奉承是否不是对其本人的,所以采用了新的开始:换一个人设,看看追随者是否还能接受和喜爱自己。
你不一定要成为电影明星或名人,才会被拥有新的开始或发展新的公众形象这一愿望所吸引。在一个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不断地向世界广播着我们的生活细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和感觉更自然地想要重新设计自己。这也是很多人的做法。在对自己呈现给世界的形象越来越失望之后,我们可能会退缩一段时间,或者从网上的互动中消失,不是为了能永远从别人的视线中消失,而是为了能换个外套或者重新设计自己的形象。我们会考虑如何重新设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容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以便我们可以更受欢迎,或者有的时候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感到无聊或不满足。我们过去称这为中年危机,但现在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种情形在青少年身上似乎可以更频繁地发生。
这种对新事物的渴望——拥有一个新的名字、新的形象、新的声誉——让我们越发深入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但所有的挖掘都开始让我们疲惫不堪。就像我们之前展示的那个形象可能带来过分的奉承或过分的批评一样,我们不知道在揭开新的自我之后,我们是否会有同样的感觉。怀疑和自我批评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升温,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真实的,还是牺牲了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可能性。无休止的自我分析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像手机或电脑一样,当有太多的应用或窗口打开时,最好是直接关机重启(或寻找新版本)。
世界上的智慧常常说:再做一次、再经历一次这个过程。对自己感到苦恼和失望?不要沉浸在内疚和焦虑中。只要再好好地、长时间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定义自己,然后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世界看到并肯定,以此循环往复。我们带着一个“新的、改进的”自我出现,我们也会经历别人的回应带来的同样焦虑过程。
自我发现展示给大家看,希望找到肯定,失败了,“重新设计自己”成为一个新人,这种重复的循环继续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对自己不确定。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满足感、目的感或宁静。我们发现了相反的情况。
这个世界称颂的是:你所需要的只是做你自己、表达你自己,不断尝试,直到你找到“真我”。一次又一次,在很多层面上都失败了。你最终只是简单地绕圈跑,而你需要做的是停下来,彻底改变这个过程,不要从寻找自己的内心开始,而是从自己之外开始,仰望唯一能真正创造一个“全新的你”的那一位!是祂创造了你。在祂那里,也只有那里,才有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New You' Isn't the Answer.本文是作者新书《再思自我:在内省之前先仰望神》(Rethink Your Self: The Power of Looking Up Before Looking In)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