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自信地走到威腾堡(Wittenberg Castle Church)教堂门口,用钉子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大字报钉在了大门上。他挥舞着自己的锤子,开始了后来被称为新教改革的伟大进程。教廷出售赎罪券的行为激怒了这位修士,因为赎罪券承诺说一个人不需要为罪悔改、不需要认罪,就可以得到赦免。因此,他试图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并以此推翻天主教会。
我们熟悉的宗教改革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
然而,这个故事并非没有漏洞。我认为上面的叙事有三个问题:钉子、论纲,以及路德的意图。
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教堂大门上的形象是很有力的,作为他神学信念的新教后裔,我们很欣赏这个形象所带来的自信和挑战权威的感觉。
不幸的是,这种叙事在事件发生一百多年后才首次出现。路德拿着锤子的第一张图片出现在1697年。
相比之下,关于张贴论纲的第一批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540年代,它们没有提到路德把九十五条论文“钉”在门上。彼得·马歇尔(Peter Marshall)引用了路德选定的继任者菲利普·墨兰顿(Philip Melanchthon)的话,后者回忆说,这位德国修士 “怀着热切和敬虔的心情,发表了关于赦免的主张,这些主张记录在他作品的第一卷中,他在1517年诸圣节的前夕,公开将这些主张贴在了威腾堡旁边的教堂上。”
墨兰顿并没有说路德“钉上”这些论纲,而是说路德把它们“贴”(affix)了上去。
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钉子都是非常宝贵的。每一颗钉子都由铁匠单独制作。此外,从其他公开发表的存世文件中,我们知道当时要展示的文稿都是用胶水粘在墙上的。丹尼尔·于特(Daniel Jütte)讲述了1521年安特卫普的官员如何禁止在公共场所张贴反天主教的材料,而且他们对宣传资料的常用张贴方式做了具体规定:“针对那些非路德派信徒的诽谤、宣传或歌谣,不得书写、分发、粘在或者贴在教堂大门或任何拱门上。”
出于这些原因,路德不太可能使用锤子和钉子,这些只是流传下来的图片而已。为什么我们喜欢锤子和钉子呢?可能因为让改教家拿着拿着胶水壶在城里游行的画面不太具有普世性。
为什么我要花这个篇幅讲路德使用的工具呢?了解路德如何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有助于我们理解五百多年前那一天路德的意图。而要充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转向有关的来源:论纲本身。
从一开始,路德就没有打算推翻或离开天主教会。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忠心的天主教神学家,并就他在教会中看到的一个问题澄清天主教的教导。1545年,路德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时说,在1517年,他是一个忠心的天主教徒,如果教庭叫他杀人,他也不会眨一下眼睛。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九十五条论纲》居然名声鹊起。要知道,当时发表这样的论纲对修士来说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但由于路德从未真正理解的原因,这些论文变得非常流行,把他推向了国际性声誉。然而,论文中所包含的神学不应该被当作新教的灯塔式教义来颂扬。
把新教改革的时间定在1517年10月31日,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路德贴出的论纲本身并不包含明显的新教教义。迈克尔·里夫斯(Michael Reeves)写道:“如果把九十五条论纲当作宗教改革的战斗檄文,那么它所做出的努力是相当糟糕的:它们没有提到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甚至没有提到任何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在路德之前,整个中世纪欧洲还存在着其他具有宗教改革思想的天主教基督徒:扬·胡斯(Jan Hus)、约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等人,克莱沃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也在他自己的时代试图鼓励改革,托马斯·阿奎那和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也如此。教会内部的神学家对教廷感到失望,并呼吁教会走向圣洁,这很常见。因此,我们必须得出结论,1517年天主教会内部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但这一运动带来新教的分离则是后来的事情。
根据我的判断,1518年4月26日,是新教开始的日子。在这一天,路德提出了《海德堡论纲》,他写道:
做得多的人不是义人,而是不靠做工而靠信基督的人。因为上帝的公义不是像亚里士多德教导的那样,通过经常做反复的行为获得的,而是通过信心领受的。……律法说:“要这样做,”而这是永远做不到的;恩典说:“相信这些,”一切就已经成就了。
只有在这时,人们才清楚地看到了因恩典通过对信靠基督而得救的核心。
显然,路德肯定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威腾堡教堂的门上。然而,他那个时代的任何证据都不意味着他使用了锤子和钉子。我们可能会说:“钉子、胶水、大头针……这些都是历史叙述中的微小差异。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重要?”
归根结底,弄清细节很重要,因为这可以防止我们强调错了故事的焦点。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路德是一个勇敢的真理捍卫者。但在1517年,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修士,努力忠于天主教的教导。
我们这些喜欢路德的人,其中主要是我,很容易认为他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发起一场革命。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堂的大门口本来就不过是社区的告示处,可能当时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聚集的听众。张贴一系列争论是德国大学教授的正常做法,目的是让公众了解他打算解决的辩论要点。路德只是利用了一种常见的做法。
把1517年的路德描绘成比当时的他更英雄的人,是对他的一种伤害。说他把《九十五条论纲》视为他对天主教教义的伟大抵抗,并没有公正地表明他后来提出来的教义实际上更有革命性。
当他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被迫陷入困境时,他才发现对福音的信心。毕业论文的神学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信心。相反,正如他在《海德堡论纲》中所说的,因信基督而称义的美好真理使他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改教家。
译:DeepL;校:SMH。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Nailed It? The Truth About Martin Luther, the Ninety-Five Theses, and the Castle Church D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