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想说,2024 年我看过最棒的电影是一部只有四分钟的沃尔沃广告。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爆红的短片,赶紧去看看吧!这部由《奥本海默》(Oppenheimer)、《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摄影大师霍伊特·范·霍伊特玛(Hoyte van Hoytema)执掌镜头的爆红短片,我强烈推荐。它证明了即便是在推销瑞典汽车的广告片中,电影依然能以简练的方式传递真、善、美。
令人欣慰的是,2024 年除了汽车广告,还有不少令人称道的电影作品。在当下电影创作普遍陷入套路化叙事、道德观念模糊不清、性描写突破底线、人物形象被身份政治抹杀个性的困境之际,银幕上仍有传递美善与真理的作品闪耀光芒。我希望通过这份片单,为大家指出一些亮点——这些电影或展现了基督徒认可的普世美德,或深入刻画了当代文化中的渴望与痛点,或敏锐地观察和探索神创造的世界与人类在其中的定位。
请注意,我的推荐并不代表对电影内容的全面认可。我喜欢一部电影,并不意味着我喜欢其中的一切。我看电影是为了寻找良善与美,这些推荐是为了突出那些我认为值得赞赏的部分。但一部包含宝贵真理的电影,未必没有谬误;一部“最佳”电影,也不一定适合所有观众。尽管以下列出的电影在我看来都值得从基督教的角度称赞,但其中一些因语言或暴力被评为R级,观看时需要谨慎辨别。
以下是 2024 年我最喜欢的十部电影、五部值得提及的佳作,以及十部优秀的纪录片。
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执导的《闪电战》以二战期间伦敦遭受的恐怖空袭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母亲(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和她的儿子(埃利奥特·赫弗南 Elliott Heffernan 饰)在轰炸中失散的生存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史诗,更是一首动人的赞歌,影片以振奋人心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主题: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从成人到儿童,整个社区依然团结一心、坚韧不拔。这是对英国人“克制坚忍”精神的致敬:在死亡笼罩之时依然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影片同时聚焦家庭的坚韧——无论是血缘相连还是情同手足的家庭,以及群体团结带来的希望力量。许多场景中,我们看到人们在建筑物轰然倒塌之际,依然一起唱歌、跳舞或玩耍的画面。
影片充满了陌生人之间温情互助的人性瞬间,不仅展现了“如何”生存,更探讨了“为什么”要生存。麦奎因多次暂停剧情推进,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黑白杂乱的画面上,这些画面最终化为一片雏菊花田——这一意象突出了影片在废墟中对希望与美善的强烈呼唤。即便一切似乎都已失去,我们也要继续前行、继续生活、继续歌唱。
在英国即将成为最新一个支持安乐死的西方国家之际,在整个西方世界普遍陷入精神倦怠之时,这部英国电影向死亡文化发出了关于生命意义的先知之声。(在AppleTV+播出,PG-13)
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物的转变。我们喜欢看到角色性格的蜕变——有时是走向堕落(就像《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中那样),有时则是变得更好。改变永远充满戏剧性,但最具戏剧张力的或许是那些出人意料的救赎性改变:人物超越自我认知的局限,以一种少有人预料到的方式成长、变得更加健康。这正是《监狱剧院》如此动人的关键原因。
影片由格雷格·奎达(Greg Kwedar)执导,讲述了纽约星星监狱中一群参与“通过艺术改造”项目的囚犯的故事。除了几位专业演员(科尔曼·多明戈 Colman Domingo 和保罗·拉奇 Paul Raci),大部分演员都是星星监狱项目的前囚犯,在片中饰演与自己相似的角色。因此,我们不仅在故事情节中看到了人物的救赎性改变,更在影片的“形式”上见证了这种改变——由真实经历过改变的人重访自己变得更好的故事。
影片中不乏粗俗用语(符合监狱环境的现实),但充满了真挚的同情、恩典与盼望,是今年最具救赎意味的电影之一。(即将在AppleTV+上映,因语言问题被评为R级)
在许多导演手中,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科幻世界或许会显得俗气、过于极客化,甚至显得小众。但在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的执导下,它成为了一部极具王者气质的电影艺术。他执导的《沙丘》(2021)已经展现出精湛的制作和绝美的画面,而续集在各个方面都更加宏大:世界观的构建更加完善,人物戏剧性更加丰富,摄影和配乐更具史诗感。
说到能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充满经典韵味、令人如临其境的电影,维伦纽瓦的《沙丘》三部曲(如果最终真的拍成三部曲的话)或许能够媲美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这一影史丰碑。如果说托尔金(J. R. R. Tolkien)提出的“次创造”理念,概括了艺术创作中的世界构建如何彰显造物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那么这一点在《沙丘》令人惊叹的世界构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神学角度来看,《沙丘 2》提供了大量值得深思的内容,我在完整影评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我曾写道,这部电影是一件“后基督教作品”,捕捉到了“对信仰同时存在的吸引与排斥,既想保留宗教的美学和某些习惯,又想摒弃宗教的权威体系”。这部电影——如同其庞大的观众群一样——对信仰怀有复杂的情感,既欣赏信仰的美德,又哀叹其腐败。我迫不及待想看维伦纽瓦在三部曲的下一部中如何进一步阐释故事中的宗教复杂性。(可在Max或Hulu观看,PG-13)
94 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仍在导演优质电影,继续以其一贯的风格探讨道德困境和内心冲突。他的最新作品《陪审员 2 号》是他近几十年来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乔治亚州萨凡纳,这部法庭剧让每位观众都会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
即将为人父的贾斯汀(由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演)被选为一起备受关注的谋杀案的 2 号陪审员。一名当地男子被指控于去年一个雨夜在乡间公路上杀害了他的女友。贾斯汀很快意识到,那名女子死亡的地点和时间,正是他在查看妻子短信时不慎撞到鹿——或者他以为是鹿——的地点和时间。他知道受审的男子是无辜的。但如果坦白真相意味着他作为“好丈夫”和准爸爸的未来将面临风险,他是否愿意这样做?
霍尔特和托妮·科莱特(Toni Collette,饰演检察官)的表演都十分出色。《二号陪审员》深入思考了正直的代价,并让观众思考:即使会毁掉自己的人生,他们是否也愿意做正确的事。(网上可租,PG-13)
这部由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执导的影片既是一部旅行日记,也是一部伙伴喜剧,观看体验令人愉悦。故事跟随两位犹太裔美国表兄弟——大卫(杰西·艾森伯格饰)和本吉(基兰·卡尔金 Kieran Culkin 饰)参加一个波兰文化遗产小团游。这趟波兰之旅是他们祖母生前特意为他们安排的。波兰犹太裔的祖母在大屠杀中幸存,后在美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作为家族的精神支柱,她在孙辈们的精神世界、情感寄托和家族谱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这是一部完美诠释苦乐参半的电影,探讨了笑声、泪水和艺术(肖邦的钢琴作品贯穿始终)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生命中巨大的痛苦。一方面,这是一部关于纪念大屠杀的电影(在犹太民族当前面临的艰难时刻显得尤为及时),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部关于恩典、感恩的电影,展现了我们面对意外得到、有时看似毫无道理的爱与幸运时,会有怎样不同的回应。(院线上映中,因语言问题被评为R级)
这部由比利时导演巴斯·德沃斯(Bas Devos)执导的布鲁塞尔故事虽然充满神秘感,但令人动容。不要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中文译为《此心安处》,也是 2024 年上映)混淆,德沃斯的《小世界》讲述了一位罗马尼亚建筑工人和一位中国研究生偶然相遇后,意外建立起了一段特别的友情。
片名在多个层面上都意味深长(Here 可以作为语气词来使用,意同“来吧”——译注)在这个生活节奏匆忙、虚拟平台让我们的注意力无处安放的时代,这部电影呼吁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慢脚步,活在当下。而“此刻”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慷慨的分享中,比如“来吧,尝尝这碗自制的汤”,或是“来看看,这苔藓的绿色多么美”(汤和苔藓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极其含蓄、温柔的爱情故事——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他们与所居之地之间的情感。这部电影呼唤我们仔细观察,珍惜周遭的世界和生命中偶遇的人。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可能会错过改变人生的瞬间。(可在AppleTV+观看,未分级)
任何对鲍勃·迪伦(Bob Dylan)的词作才华和文化影响力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在《无名小辈》中找到共鸣。这部由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曾执导《与歌同行》Walk the Line)执导的电影,由提莫西·查拉梅(Timothée Chalamet)饰演迪伦,聚焦了这位民谣诗人 1961 年至 1965 年的早期生涯。影片改编自伊莱贾·沃尔德(Elijah Wald)的著作《迪伦弹电吉他!》(Dylan Goes Electric!),最终以 1965 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迪伦那场备受争议的压轴演出为高潮——他在那场演出中首次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且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的)电子摇滚风格。
查拉梅在还原迪伦标志性的说话和演唱风格方面的表现超出预期。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同样出色。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以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生动地捕捉了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文化剧变的特殊时期。
片名来自迪伦歌曲《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歌词,这首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不仅概括了艺术家本人难以捉摸、无法被定义的特质,也反映了更广泛的反主流文化中心灵的流浪。影片中有一场在教堂圣所举办的民谣音乐节的场景,凸显了流行文化在世俗时代作为另类宗教的地位。《无名小辈》展现了迪伦这样的人物如何在后基督教文化中扮演起先知或祭司的角色。(院线上映中,因语言问题被评为R级)
面对改编普利策奖获奖小说(科尔森·怀特黑德 Colson Whitehead 2019 年的《五分钱男孩》)这一艰巨任务,许多导演可能会选择稳妥的方式。但导演拉梅尔·罗斯(RaMell Ross)没有这样做。他近乎实验性的视觉风格可能会让观众产生分歧(尤其是那些期待更传统改编方式的观众),但我认为这种处理既有挑战性又富有效果。
罗斯对摄影机视角的运用有力地强化了电影的主题:可见与不可见的对比,种族主义的邪恶非人性与人类固有尊严的对立(用马丁·路德·金的话说,就是“深刻的自我价值感”)。在电影开始的 45 分钟里,我们都看不到主角埃尔伍德·柯蒂斯(伊桑·赫里斯 Ethan Herisse 饰)的脸。在此之前,我们都是通过他的视角,看着他成长,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与丑。此后,电影在柯蒂斯和他的朋友特纳(布兰登·威尔逊 Brandon Wilson 饰)之间几次转换视角,展现他们如何在吉姆·克劳时代佛罗里达州尼克尔改造学校这个充满虐待的恐怖环境中互相支持。
摄影机的运镜展现了一个不断重复的视觉主题意象:“向下看”暗示绝望,“向上看”则象征盼望。在《五分钱男孩》中,这两种意象贯穿始终。而在最后那个震撼人心的镜头里——或许是今年所有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结尾画面——影片呼唤我们抬头仰望,勇敢站起,永怀盼望。(院线上映中,PG-13)
没有对白,也没有人类角色。然而,《猫猫的奇幻漂流》——这部由拉脱维亚电影人金茨·齐尔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创作的动画杰作——通过电影叙事的力量,不仅让我在 85 分钟里完全着迷,更在离开影院很久之后仍在深思。
《猫猫的奇幻漂流》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可以说是一个从动物视角讲述的挪亚方舟故事——这些动物保持着它们的天性,在一场大洪水中挣扎求生。影片在风格和内容上与《荒野机器人》(The Wild Robot)有些相似,不过,这部后末日、不见人类踪影的《猫猫的奇幻漂流》更具沉浸感和震撼力。它的写实动画风格、令人难忘的配乐和富有寓意的叙事相互交织,创造出一场难忘的观影体验。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大银幕上观看。(院线上映中,PG)
我的年度片单中很多电影都展现了一种对恩典的感恩与接纳姿态——剧中人物能够体会生命、爱与美的奇妙恩赐,能在他人因忙碌而错过时察觉到生活中的奇迹。这一点在著名德国导演(同时也是基督徒)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完美的日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故事发生在东京,讲述了一位独居的日本老年男性(由役所广司 Kōji Yakusho 饰演)以清洁公厕为生。然而,他并未对这份“脏活”心生怨恨,反而在工作中找到了快乐:通过清洁公共空间服务他人,对陌生人微笑,在短暂的相遇中寻找祝福他人的方式,停下脚步拍摄树木的照片,因为,为什么不呢?美无处不在。《完美的日子》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谦卑与默默服务的尊严。(可租,PG)
在今年我欣赏的影片中,虽然没有进入十佳,但以下作品依然值得一提。
达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改编自芭芭拉·罗宾逊(Barbara Robinson)经典小说的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在圣诞电影的殿堂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片中不仅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场面,还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时刻。影片巧妙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戏剧艺术让圣经人物栩栩如生这一主题(这正是詹金斯所擅长的)。(可租,PG)
要拍摄一部既能完美继承前作精髓又能增添新意的续集并非易事,但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做到了。影片主题深入人心,动作场面扣人心弦(虽偶有夸张),演员表现出色(其中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的演技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堪称他演艺生涯的巅峰之作之一),所有这些精彩元素的完美结合,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今年最值得一看的佳作之一。院线上映中,因暴力内容被评为R级)
在好莱坞大片千篇一律的景象中,《寂静之地》系列一直保持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吸引力。第三部将故事带回外星人入侵的第一天,与前两部一样扣人心弦。导演迈克尔·萨诺斯基(Michael Sarnoski,曾执导《猪》Pig)在片中还巧妙地营造了一些唯美的寂静时刻(教堂那场戏!),以及陌生人之间彼此牺牲、互相关爱的情节。(可在Paramount+观看,PG-13)
在这个充斥着受害者心态的文化中,《西尔玛》颂扬了自我赋权——即便你是一位刚被骗走 1 万美元的 93 岁寡妇。塞尔玛(琼·斯奎布 June Squibb 饰)决不轻易认输。在孙子丹尼(弗雷德·海金格 Fred Hechinger 饰)的帮助下,她踏上了追回钱财的征程。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喜剧,影片不仅展现了老少角色之间温情脉脉的互动,更是一个摒弃“觉醒”意识形态、远离丑闻、叙事精炼的令人愉悦的故事。(可在Disney+或Hulu观看,PG-13)
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是近年来最出色的动画电影之一。更可贵的是,这个改编自彼得·布朗(Peter Brown)畅销青少年小说的故事本身也非常精彩,对养育孩子、儿童适应性韧性以及科技与自然如何互动等当代议题都有及时的洞察。(网上可租,PG)
这部 2024 年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显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尽管大多数评论家对其视而不见)。马特·沃尔什(Matt Walsh)以《波拉特》(Borat)式的手法将社会批判与喜剧元素融为一体,揭露了DEI(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理念的极端不合理性,以及“反种族主义”培训这一新兴产业的问题。虽然在种族主义这个复杂议题上,沃尔什的观点并非唯一值得倾听的声音,但他的影片理应在这场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在DailyWire+观看,PG-13)
这部既美丽又令人心碎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家庭的故事,当他们得知四个孩子中有三个患有遗传性疾病,这种病会导致视力逐渐退化,最终失明。为了在孩子们还能看见的时候,让他们的“视觉记忆”留下尽可能多的美好画面,全家人踏上了为期一年的环球之旅。作为一个同样有三个孩子、热爱带着家人进行冒险旅行的父亲,我可能正是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但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够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本片可在Disney+和Hulu平台观看,电影分级为PG(建议家长指导)。
这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纪录片,记录了四个女孩参加“与爸爸约会”项目的故事。这个项目让身在华盛顿特区监狱服刑的父亲们能与女儿共舞。影片细腻捕捉了女孩们内心复杂的情感:面对难得一见的父亲,她们既有失望,又充满爱意。在任何家庭中,父亲的缺席都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痛,这种深深的遗憾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Netflix平台播出,PG-13)
这部纪录片由著名导演夫妇阿曼达·麦克贝恩(Amanda McBaine)和杰西·莫斯(Jesse Moss)联合执导,是 2020 年《少年邦》(Boys State)的姊妹篇。镜头聚焦于一群高中女生,记录她们在为期一周的模拟选举和政府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正如我在完整影评中所说,这部纪录片从多个角度都颇具看点,尤其是它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Z世代(Gen-Z)年轻人中,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可能正在日益加大。(AppleTV+平台播出,PG-13)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经典著作《独自打保龄》(Bowling Alone)的影像呈现。影片(完整影评在此)由丽贝卡·戴维斯(Rebecca Davis)和皮特·戴维斯(Pete Davis)共同执导,后者著有《专注:无限浏览时代的委身》(Dedicated: The Case for Commitment in an Age of Infinite Browsing)一书。影片开篇就开门见山地表明:“这是一部关于为什么你应该加入社团的影片……以及为什么美国的命运取决于此。”片中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任度下降和社会资本减弱带来的深远影响。(Netflix平台播出,PG)
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纪录片,聚焦于这位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影配乐大师。重温威廉姆斯标志性的配乐作品令人心旷神怡,从《星球大战》和《超人》到《小鬼当家》和《哈利·波特》。更令人鼓舞的是,影片展现了创意合作的力量(威廉姆斯离不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反之亦然),以及音乐触动人心的魔力。(Disney+平台播出,PG)
这两部纪录片见证了同一场悲剧: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武装分子在以色列发动的大屠杀。两部影片都收录了幸存者和急救人员的第一手证词。它们都毫不避讳地记录了那一天的残暴行径,观看过程令人心痛不已。这些都将成为历史文献,确保世人不会遗忘这场惨剧。(《沉默前的尖叫》可在网上免费观看,《我们终将再舞》在Paramount+平台播出,TV-MA分级)
这样的纪录片虽然令人不忍卒看,却不得不严肃对待。影片追踪调查了加拿大天主教会经营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中发生的虐待和杀婴事件。片中深刻展现了教会的恶行如何让受害者世代承受创伤,也严重损害了基督教的使命。尽管许多人想要将这段历史埋葬,但揭露这些不公与暴行对于疗愈、借鉴和成长都至关重要。(Disney+或Hulu平台播出,TV-MA分级)
我特别喜欢那种能让我深入了解此前完全陌生领域的纪录片,《狂野太空》就是这样的作品。影片聚焦太空这片充满新技术与商业机遇的前沿阵地,跟踪报道了几家火箭初创企业追随埃隆·马斯克开创性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足迹。正如片中一位人物在开篇所说:"谁掌控了太空,很可能就掌控了人类的未来。"看完这部大开眼界的纪录片,你一定会认同这句话。(Max平台播出,TV-MA分级)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My Favorite Movies of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