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物质主义者》: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仍相信爱情?
2025-07-28
—— Brett McCracken

罗斯·道瑟特(Ross Douthat)最近在播客中采访社会学家爱丽丝·埃文斯(Alice Evans),整个对谈令人颇感兴趣。他们讨论了当前的生育危机,埃文斯认为这其实源于一种“亲密关系危机”(coupling crisis),而这又是智能手机让人们退回“数字孤岛”的产物。“刷屏至死”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对手机的沉迷,实实在在地正在导致全球人口下降。

在访谈的最后几分钟,埃文斯提出了一个可以扭转这一趋势的建议:我们需要重新发现那些歌颂浪漫爱情的浪漫喜剧。道瑟特也表示赞同,甚至说他支持政府出资补贴,把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我举双手赞成!

导演宋夏英(Celine Song)的新片《物质主义者》(Materialists,港译《钱财心爱物》、台译《天作之合》)虽然更像是浪漫剧情片而不是传统的浪漫喜剧,也不是奥斯汀小说的改编,但它或许正符合埃文斯所说的那种类型。影片虽然真实地呈现了当代人约会种种困难,却依然真诚地歌颂浪漫爱情。

《物质主义者》一开始似乎是当代电影的套路,就是那种愤世嫉俗、解构、颠覆传统的爱情片风格,但最后却转了个弯,变成了一部颇为“传统”的浪漫电影,有点像《西雅图未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那样。

虽然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所有内容,但整体上,我觉得该片的认真和真诚态度让人耳目一新。在当下这个亲密关系危机的时代,很多人虽然内心渴望婚姻,却常常被各种现实、文化、经济因素劝退。我们太需要像这样坦率歌颂婚姻美好的电影了。

匹配的“数学法则”

《物质主义者》是宋夏英自编自导的第二部长片。她在 2023 年推出的前作《过往 人生》(Past Lives)就因其睿智、成熟地探讨爱情而广受好评,我当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觉得这是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爱情片。

和《过往人生》一样,《物质主义者》(因语言和部分非露骨性爱场面被定为R级)同样围绕一段三角恋展开——一位女性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达科塔·约翰逊(Dakota Johnson)饰演纽约职业红娘露西。她自诩精通现代婚恋的“数学法则”,在她看来,恋爱就是个价值交换市场,“每个单身者都有自己的‘市场价值’,有没有价值全看这些数字条件。”比如:“男人高上六英寸,‘市价’就会翻番。”

不出所料,随着剧情推进,露西的理论遭到了现实的挑战。她遇上了两位代表着截然不同“价值组合”的追求者。哈利(Harry,佩德罗·帕斯卡 Pedro Pascal 饰)是个风度翩翩的亿万富翁,带她去高档餐厅、买单从不皱眉,承诺给她顶层公寓、游艇和毫无经济压力的未来(这恰是她父母婚姻中缺失的)。而约翰(John,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饰)则是她的前男友,露西对他依然深情一片。这个穷困潦倒的演员靠宴会服务生工作勉强维生,与两个室友蜗居在破旧的出租屋里。当初分手正是因为露西厌倦了为 25 美元开销而吵个不停:“不是不爱了,是穷怕了。”这个情节设定十分真实。研究显示,婚姻的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地位有明确的相关性。越穷的人,越难结婚,也越难维持婚姻。

露西的选择并不简单,因为哈利和约翰都是好男人,也都诚心爱她。这并不是一个“理性选项”与“浪漫冒险”之间的二选一。无论选谁,似乎都可以想象出一个幸福未来。于是,露西,以及观众,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爱情到底意味着什么?

约会很难,爱情容易?

露西在片中对一位客户说:“约会很难,但爱情很容易。”她的意思是,现代约会机制已经严重失灵,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交友软件和社交媒体。无穷无尽的选择、算法撮合,还有种种“数学法则”,让原本更自然的恋爱过程变得复杂无比。过去人们的交往对象通常来自朋友圈、家人介绍或教会圈子,如今却被抛进一个无限扩展的虚拟“市场”。

现在的约会不只是令人却步,甚至充满风险,《物质主义者》也特意强调这一点。这正是当下单身群体越来越不愿约会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意味着基督徒父母和牧师需要在这方面给予单身群体更多鼓励与引导

说爱情比约会简单,是因为爱情意味着主动放弃其他选择,用专一带来关系上的清晰与稳定,就像传统婚礼誓词中那句“舍弃众人,只爱一人”。但爱情同时也是艰难的,它要求忠诚、忍耐、无私、牺牲——正是这些价值观和誓约,能让伴侣在物质条件艰难时依旧携手前行。

露西或许对婚姻之爱抱有过于浪漫的想象,认为它比约会“容易”。不过影片结尾(前方有剧透)她选择了“无论顺境或逆境”的承诺,准备直面婚姻对爱情的考验。几周前我为一对新人主持婚礼时提醒他们,站在婚礼的圣坛上,可能标志着一段恋爱旅程的终点,但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更深刻、也更具塑造力的旅程,充满起伏跌宕。

《物质主义者》传达出的讯息令人耳目一新,也是露西不断向她的单身客户保证的:无论婚姻多艰难,都值得你熬过约会的重重考验。对这个充满婚姻焦虑、犹豫不决的世代来说,或许正是他们需要听见的声音。

呼唤更多奥斯汀式爱情故事

我愿意看到更多像《物质主义者》这样的电影。因为它既真实地描绘了现代恋爱的复杂现实,又巧妙融入了令人欣慰的传统主义倾向。当然,这部R级电影也有不少令人不适的内容,比如粗俗语言、频繁的吸烟场景、婚前性行为(虽未露骨描写),还有明显试图让同性恋配对在配角或背景人物中“常态化”。尽管在某些方面它朝着传统靠拢,但《物质主义者》的世界观,依然深受性解放运动的影响。它是在当代语境中对婚姻的传统礼赞,但并不等同于基督教视角下的婚姻观。

正因如此,我完全赞同道瑟特的愿望:我们需要更多简·奥斯汀式的爱情改编作品:那种老派、却充满美德的浪漫故事,描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彼此吸引到最终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2005 年版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最近为庆祝上映 20 周年重新上映,票房表现相当不错。而 2020 年上映的《爱玛》(Emma),尽管撞上了疫情,依然成为一部小成本票房佳作。观众渴望这样的故事。在此我也希望Netflix别搞砸他们即将推出的新版《傲慢与偏见》

我期待基督徒导演与制作人能够顺应这种文化风向,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在道德上也具有积极意义的浪漫喜剧或浪漫剧情片。埃文斯说得对:当代文化亟需更多关于婚姻与爱情中真、善、美的描绘。只要好莱坞朝这个方向迈出哪怕小小一步,基督徒也应当欢欣鼓舞,为之喝彩。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 ‘Materialists’Hints at Hunger for Sincere Romance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克拉肯)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约会
婚恋
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