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信仰“独行侠”是一个属灵警讯
2024-10-24
—— Brett McCracken

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的《独自打保龄》(Bowling Alone)一书问世近 25 年,至今仍是解读 21 世纪生活的经典之作。该书影响力非常广泛,最近一部名为《加入或死亡(Join or Die)的纪录片进入观众视野,旨在向新一代读者重申该书的观点。这部片子将于 9 月 15 日作为“真实生活电影俱乐部”(In Real Life Movie Club)系列的一部分在全美上映。如今,帕特南的论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我们面对的风险也更多——正如纪录片标题所暗示的那样。

帕特南当年指出了两大趋势:公民社区和组织成员数量下降,以及公众信任度降低。而如今情况更是每况愈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加剧这些趋势的主要推手(稍后会详细讨论)。如今数字化生活方式已深深扎根,使得扭转局面变得更加艰难。

《加入或死亡》由丽贝卡·戴维斯(Rebecca Davis)和皮特·戴维斯(Pete Davis)共同执导,后者还著有《专注:刷屏时代坚持归属的理由》(Dedicated: The Case for Commitment in an Age of Infinite Browsing)一书。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主旨:“本片讲述了为什么你应该加入一个社团……以及为什么美国的命运取决于此。”影片提供了许多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团体成员数量持续下降,这些团体包括正式组织(如家长教师协会、国际基瓦尼斯社、狮子会、保龄球联盟、教会等)和非正式聚会(如晚宴、野餐等)。影片总结了帕特南的核心观点:社交网络具有价值——他称之为“社会资本”——而这正是俱乐部和类似组织所提供的。社会资本能够产生信任和普遍互惠的规范。是健康民主社会的必要成分。

片中还邀请了一系列跨党派的知名人士发表评论,如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格伦·劳里(Glenn Loury)、迈克·李(Mike Lee)、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和希拉里·克林顿等,充分证明了帕特南思想的广泛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然而,这部影片的意义远不止于政治层面,对宗教界也有重大启示。“独自打保龄”可能对民主的兴衰产生严重的短期影响,但与之相对应的“信仰独行侠”则可能带来永恒的影响。

信仰独行侠:我与上帝的“专属关系”

《加入或死亡》这部纪录片指出,教会成员数量的下降是当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教会一直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正如帕特南《独自打保龄》一书的研究助理在片中所说:“宗教为美国提供了至少一半的社会资本。”

影片强调,在教会里学到的技能——比如主持会议、演讲、组织人们解决社区问题——都能在其他公民团体中派上用场。随着教会活力日暮西山,其负面影响会不可避免地波及整个公民社会。

然而,教会成员减少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只是“离教”趋势令人担忧的一个方面。从属灵健康角度来看,“有信仰无委身”的现象影响更为深远。

这无疑是美国当前宗教信仰的趋势:人们认同某种信仰,却不愿承担参与信仰群体带来的不便;他们倾向于打造个人化的属灵体验,而不是委身于某个机构;他们想与耶稣保持个人关系,却不愿参与教会生活。

《纽约时报》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中有段话,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文章提到 67 岁的凯伦·约翰逊(Karen Johnson),她在路德会教会长大,成年后还当过主日学老师,但现在已经不去教会了:

她仍然认为自己是福音派基督徒,但不觉得去教会是与神交流的必要条件。‘我和主之间有我们之间独有的交通,’她说。约翰逊女士表示,她的这种‘交通’包括经常祷告,还有收听一些从右翼(有时是基督教)角度讨论政治和世界大事的播客和YouTube频道。

这就是我们在数字时代践行信仰的方式。在智能手机、算法、一键购物的世界里,我们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快速无阻地满足我们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委身于地方教会这样的事变得不合时宜,因为参与地方教会生活绝不可能提供一种顺畅丝滑的体验。YouTube上有海量的属灵内容时,何必还要去教会呢?网络生活让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相信,只接受自己喜欢的观点,为什么还要屈从于一个宗教“体系”呢?特别是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可能并不完全认同所有教义或所有成员。

技术的角色

帕特南指出,技术和媒体对社区整体衰落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电视是“头号罪魁祸首”(他在 90 年代就写了《独自打保龄》)。帕特南在影片中说:“电视看得越多,就越少出门与他人交往。现在我们是在看屏幕上的《老友记》(Friends),而不是去结交真正的朋友。”

如果帕特南现在重写这本书,我想他会把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作为整体分析的核心。

安东·巴尔巴-凯(Antón Barba-Kay)在其 2023 年出版的《我们编织的网络》(A Web of Our Making)一书中,深入剖析了数字塑造的本质。他认为,网络生活培养了我们一种几乎无责任的交往方式,强调便利、效率、“个人自主”、规避不适——我们可以“随时抽身、退出或置身事外”。在网上,个人喜好和舒适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这导致我们“倾向于寻找、交谈、接触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独自刷屏”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只听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屏蔽那些不合己意的观点。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习惯于用“刷屏、关注、取关”这种极度主观的方式来处理一切,包括人际关系和宗教信仰。一个人人独自刷屏的世界,久而久之会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一个信仰独行侠的世界。然而,这种现象对我们整体的属灵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被信息流塑造的信仰

“无教会的基督教”之所以危险,因为到头来,你只对自己负责,全凭个人喜好和一时兴起。你的信仰逐渐变成了你的脸书信息流的翻版——就像一个监狱,里面全是算法根据你混乱的欲望反射出来的东西;它也像一个自恋者的回音室,因为太专注于迎合自己,反而完全不可靠,根本无法成为独立于你之外的真理来源。

没有教会群体中其他人的监督——那些和你一样爱耶稣,但在其他方面与你很不同,而且常常让你感到不自在的人——我们很容易接受一种由某个高度网络化的“圈子”塑造的信仰版本。而网上的“圈子”与线下的社区很不一样。我们加入网上圈子,主要是想听到别人赞同我们的观点,认可我们的偏见。但我们参与实际的社区和机构,却是为了塑造我们的喜好,挑战我们的偏见。

数字生活扭曲了我们对社区的理解,巴尔巴·凯(Barba-Kay)指出了核心问题:“在网上,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人类社区看作是实现我们欲望的平台。因为恰恰是在家庭、朋友圈、邻里、教会、俱乐部和其他组织中,我们的欲望才首先变得有共同点、能被人理解,并且有了更高的追求。”

真实生活的社区之所以能正面塑造我们,恰恰是因为它不会事事顺着我们的意。地方教会之所以对我们的属灵健康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它常常让人觉得尴尬、不舒服、不方便,而且代价不小。巴尔巴·凯说,在强大的社区里,我们必须必须“面对分歧,无法逃避。大家关心的问题可能一样,但看法不同,我们必须想办法化解这些分歧”,我们经常被迫要“与那些我们不喜欢、甚至认为大错特错的人打交道,还得学会和那些我们可能看不起的人达成共识。”

逆流而上的选择

如今,网上的“社群”已经变成了一种无缝、顺畅、对用户极其友好的体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选择加入真实的社区反而成了一种逆流而上的做法。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成长,想要发现那些能彻底改变我们、远超个人层面的真理,我们就必须抵制“信仰独行侠”的诱惑。“只有我和耶稣”的单打独斗式信仰往往朝三暮四、脆弱不堪,更别提它经常偏离正统教义了。虽然由地方教会塑造的信仰也不是十全十美,但通常来说,它更持久、更稳固。它能把我们从消费者说了算的幻觉中拉出来,引导我们进入以圣经为根基的群体智慧中。

共同信仰是通向丰盛属灵生命的道路。相比之下,信仰独行侠往往会很快在灵性上衰退。我们要彼此提醒这个真理,也时刻警醒自己,要知道,“要么加入,要么消亡”这个选择不仅关乎民主社会的未来,更关乎信仰能否兴旺发达。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Believing Alone’ Is a Spiritual—Not Just Civic—Problem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卡拉根)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教会
社交媒体
消费主义
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