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如果想了解关于基督形象的另一种观点,可以阅读瑞恩·M.麦格劳(Ryan M. McGraw)所著的《可以用基督的像吗?不可以》
近年来,基督教领袖们一直在为一件事忧心忡忡:信徒们对圣经的了解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即便是非基督徒,对圣经的历史、人物、概念也有相当的了解。而现在,不光是信徒对圣经的知识了解在减少,整体的阅读量也在下降。如今在美国,经常看书的人少得可怜,更不要说读圣经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人愚钝。许多不爱读书的人能够滔滔不绝地讨论虚构宇宙(如漫威电影宇宙MCU)的历史、人物和哲学。这其实也是一种识字能力,只不过它植根于视觉媒体,而非书本。
在这种背景下,《拣选》(The Chosen)等圣经故事的视觉改编作品近年来大受欢迎就不足为奇了。这些作品为不爱读书的人打开了认识圣经故事、人物和思想的窗口。同时,它们也让经常研读圣经的人能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故事。
纵观历史,特别是在前现代时期,用视觉方式呈现圣经故事一直是传播圣经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反对画像的声音也从未间断。这种反对主要源于对第二条诫命的解读:禁止用图像描绘耶稣。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不同的耶稣图像是用来做不同事情的。为敬拜而创作的圣像,与圣经绘本或《拣选》这样的圣经剧集,在功能和作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只要我们恪守以下原则,耶稣的像完全可以用来重述圣经故事或阐明圣经思想,而不违反第二条诫命:不转移对上帝的荣耀、不歪曲新约的教导、不削弱上帝的本质、不扭曲使用者的信仰。在这个基础上,视觉化的圣经内容不仅可以接受,还能成为传播福音、增进信仰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尝试着将圣经的教导应用到新的环境中时,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些教导最初的用意。我们不能像当年的法利赛人那样,忘记了安息日规定的本意,反而过于刻板地执行这些规定(太 12:1-14)。因此,在我们讨论如何将第二条诫命应用于对耶稣形象的描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条诫命的本意。
好在第二条诫命本身就给出了解释。神禁止雕刻偶像的原因是祂是“忌邪的神”(出 20:5)。偶像会将本应属于神的荣耀转移到虚假的对象上。神禁止偶像,是因为不祂愿与任何人或物分享祂的荣耀——即使是一个看似代表祂的形象(赛 42:8)。
神禁止使用雕刻偶像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种做法会扭曲神与以色列民之间关系的本质。当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立约时,他们“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像”(申 4:12)。若给神塑造一个具体的形象,就是曲解了祂作为君王独特的启示方式(参见同章15-18 节)。
此外,神禁止雕刻偶像,是因为这些偶像会贬低祂的本质,从而扭曲了按祂形象造的人。圣经中的神是永活之神。祂能说话、能看见、能听见。祂不是人手所造的产物,也不是人类意愿的代言人。将这样一位神等同于说不出话、看不见、听不到的朽木一块,无疑是贬低了祂(耶 10:1-10)。更重要的是,人类往往会变得像他们所崇拜的对象。那些敬拜偶像的人最终会在灵性上变得迟钝(诗 135:16-19)。偶像不仅不能引导人认识永生的上帝,反而会将人引向虚无和死亡。
在评估创作或使用耶稣的视觉形象是否违反第二条诫命时,我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这些作品是否将原本属于神的荣耀转移到了其他对象上?它们是否扭曲了神与祂子民之间关系的本质?是否贬低了神的本性,并对观看者产生负面影响?
确实,对圣像的崇拜可能会模糊上帝的荣耀。但是,那些用来讲述故事或阐释圣经的耶稣形象,其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举个例子,没有人看了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后会因为原子弹是他发明的而去赞美或责备这部电影。观众很清楚,电影中的奥本海默和历史上的奥本海默是两回事。即使他们在想到真实的罗伯特·奥本海默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演员希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的脸,他们也能轻易地区分这两者。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像《拣选》这样的电视剧,观众不会因为得到救恩而去感谢这部剧本身或扮演耶稣的演员乔纳森·鲁米(Jonathan Roumie)。虽然有些天主教观众可能会把鲁米当作祷告的中保,但这种行为更多是源于天主教代祷教义的错误,而非视觉作品本身的问题。事实上,像《拣选》这样的作品通常会引导观众去关注圣经,进而认识耶稣本人。
要评判对耶稣的视觉描绘是否歪曲了上帝与人类关系的本质,我们需要区分旧约和新约中神启示自己的方式。在旧约中,摩西强调上帝在西奈山上没有显现可见的形象。但在新约中,使徒们却坚持说,道成了肉身(参见《约翰福音》1:14;《提摩太前书》3:16),是他们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参见《约翰一书》1:1;《彼得后书》1:16-18)。西奈山上的律法是由看不见的声音宣告的,而登山宝训则是由一位有血有肉的拉比讲述的。
对耶稣的视觉描绘恰恰强调了神通过基督与祂子民建立关系方式的重大转变。如果我们完全禁止耶稣的图像,反而可能会淡化这种转变,甚至无意中传达出一种否认耶稣真实人性的错误观点。
当然,不同的描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作品能够高举耶稣,帮助观众更好地效法祂;而另一些则可能贬低耶稣,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前者虽然可能会在叙事细节上有所发挥,但基本忠于圣经的世界观;后者则可能将耶稣塑造成非圣经教导或行为的代言人。这类作品确实可能成为有害的偶像,误导不谨慎的观众。相反,那些忠实呈现耶稣超越文化的教导和生活方式的作品,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呈现符合圣经的耶稣形象,这些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远离死亡,走向真正的生命。
关于耶稣的视觉描绘确实引发了一些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但我们既不应该全面禁止所有对耶稣的描绘,也不该不加分辨地接受所有描绘。相反,教会应该教导信徒如何在这个问题上运用属灵的分辨力。
一方面,我们要警惕那些虚假或可能导致偶像崇拜的图像带来的危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鼓励信徒恰当地使用耶稣的描绘,用于个人灵命成长、门徒训练、福音传播。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Are Images of Christ OK? 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