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大卫王朝》与圣经题材剧的精品化之路
2025-04-10
—— Brett McCracken

以前每次收到宣传方发来的宗教题材影视剧试看邀请,我总会心头一紧。这类作品向来以“低成本、俗套、说教”著称——而事实证明,十有八九这种印象都没错。

但最近几年,此类作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我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点赞——不是因为它们“勉强能看”,而是它们确实拍出了水准。

乔恩·埃尔文(Jon Erwin,《超乎想象I Can Only Imagine)正在参与推动宗教影视的复兴浪潮。这个令人欣喜的创作趋势中,还有他的弟弟安德鲁·埃尔文(Andrew Erwin)、乔恩·冈恩(Jon Gunn,《耶稣革命》Jesus Revolution)和达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拣选》The Chosen)等一批创作者。不过,当我听说埃尔文新成立的“奇迹计划”(Wonder Project)工作室将与亚马逊Prime合作,推出以大卫王为主角的新剧,基于几十年来对这类作品的刻板印象,我忍不住担心:亚马逊会不会像拍《指环王:力量之戒》(Rings of Power)那样,把圣经经典改编成华而不实的视觉大片?埃尔文的叙事才华会不会被流媒体平台的商业套路所埋没?更关键的是,在剧情安排上,神会不会沦为配角,整个故事变成对圣经中那出最具莎士比亚风格的伦理大戏的过度演绎?

在提前看完《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 )第一季全部八集后,我可以放心地说——这个剧集远超预期(至少大部分),打消了我的顾虑。

是优势,也是弱点

《拣选》(The Chosen)的剧迷们会在《大卫王朝》中找到同样的乐趣,而那些不喜欢《拣选》的观众,很可能也会出于相似原因对《大卫王朝》提不起兴趣。

这两部剧的成功秘诀在于采用了多季连续剧的形式。比起受限于时长的电影,这种长篇叙事能让圣经中的经典人物有更多的塑造空间,变得更加立体。角色不再单薄,性格层次丰富。亚马逊本月刚刚买下《拣选》新季的独家流媒体版权,显然也看中了这种多季剧模式特别适合深度开发圣经题材。

但这种优势也带来了创作风险,让这类剧集经常面临观众的质疑:如何把圣经只言片语带过的人物,变成有血有肉的角色?编剧不得不进行合理想象。更棘手的是,在填补故事空白时,既要保证情节引人入胜,又不能违背圣经原意。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握,但乔恩·埃尔文的《大卫王朝》成绩斐然——既讲好了故事,又守住了信仰的底线。

剧情主线

《大卫王朝》第一季完整呈现了大卫王(迈克尔·伊斯坎德尔 Michael Iskander 饰)的传奇人生:从伯利恒的牧羊少年,到成为扫罗王(阿里·苏莱曼 Ali Suliman 饰)的宫廷乐师,最终以弱胜强击败巨人歌利亚(马丁·福特 Martyn Ford 饰)。剧中精彩再现了多个经典场景,包括大卫徒手搏狮、先知撒母耳(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的膏立仪式等。

老戏骨史蒂芬·朗饰演的撒母耳堪称全剧灵魂。作为神的代言人,他既要斥责扫罗王未按神旨彻底消灭亚玛力人(撒上 15)的悖逆之举,又要为未来的君王大卫传递神的祝福。

剧中撒母耳始终在强调一个核心主题:人当敬畏神的圣洁。《大卫王朝》严格遵循圣经价值观,用角色对神的态度来定义英雄与反派——真英雄必存敬畏之心,甘愿谦卑顺服;而狂妄自大、僭越神权者,终将自食恶果。

有个情节特别发人深省:扫罗战胜亚玛力人后,在山上立碑题字“彰显我王室荣耀”。正直的约拿单王子立即进谏:“当颂扬上帝荣光”。扫罗却答:“我们的荣耀就是神的荣耀。”这句狡辩将其阳奉阴违的信仰态度暴露无遗,也埋下了日后悲剧的伏笔。

演员亮点

以色列演员阿里·苏莱曼将扫罗王这个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他精准刻画了这位内心挣扎、精神不稳定的君王——既想保住王位,又不愿顺服神权的复杂心理。观众很容易在扫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不愿完全将生命主权交给上帝的犹豫。

饰演“诗人战士”大卫的迈克尔·伊斯坎德尔起初让我有些出戏。这位埃及出生的舞台剧演员(首次担纲影视主演)身形瘦削、文艺气质浓厚,更像是个吟游诗人,而非能击杀狮子、战胜强敌的勇士。但剧中撒母耳引用的经文点醒了我:“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 16:7)正如圣经中许多被神拣选的人一样,大卫的崛起恰恰说明:真正的领袖往往出人意料,这一切都是为了彰显神的荣耀,而非人的才能。

伊斯坎德尔最动人的表演(也是本剧亮点)在于他对大卫音乐才能的呈现——多处场景展现他弹奏竖琴,用希伯来语吟唱诗篇。其中,大卫为扫罗一家演唱摩西之歌(申 32:1-43)的片段尤为精彩,动人的演唱让在场众人潸然泪下。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坎德尔亲自献声演唱,这份真实感让表演格外打动人心。

美中不足

尽管第一季整体可圈可点,但部分集数质量参差不齐——这或许与多位编剧的圣经功底和信仰理解存在差异有关。

剧中某些情节处理略显时代错位。比如大卫与米甲(Indy Lewis 饰)渐生情愫的桥段,时而流露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浪漫剧气息。更违和的是,当代西方个人主义的“相信自己”价值观屡屡穿越到古代近东语境。扫罗有段对大卫的训话,活脱脱是美式毕业演讲的翻版:

一切皆有可能。不论你出身如何,都能成就伟业。别让他人左右你的命运——你的命运你做主,务必牢牢把握。

另一场戏中,米甲说“大卫,欲望与责任不一样。我的未来由不得我做主”,大卫的回应竟然是:“你如果相信这句话,它就会成真。”这种“命运掌控在我”的论调,显然曲解了大卫崛起的本质。

这些片段将大卫的成长塑造成了励志鸡汤,过分强调个人奋斗而非神的伟大作为。全剧不时流露出“打倒巨人就能成功”的成功神学倾向,重点不是彰显神的荣耀,而是突出人如何借助神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信仰根基

好在这些违和场景只是偶发现象,并非剧集主调。

每当撒母耳出场时——比如那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他提醒大卫回想约书亚遇见耶和华军队统帅的经历(书 5:13-15)——《大卫王朝》就会回归到彰显神至高荣耀与奇妙恩典的正轨。虽然剧中人物常受诱惑,想利用神的能力成就自己的荣耀,但剧集最终都揭示了这种念头的愚妄。神不是我们的拉拉队长,也不是随取随用的“宇宙提款机”。祂是那位“当脱下鞋子”的圣洁之主,配得我们全然敬拜、顺服与奉献。正如剧中角色所言,我们该问的不是“神是否站在我们这边”,而是“我们是否站在神这边”。

每个家族——扫罗家族、大卫家族、你的家族、我的家族——兴衰存亡都系于这个问题。“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书 24:15)我们能否像约书亚那样宣告:“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我深愿如此。也期盼《大卫王朝》的创作团队在第二季及后续剧集中,继续持守这样的信仰立场。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ouse of David’ and the Rise of Quality Bible TV.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卡拉根)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美剧
圣经创作
大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