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基督徒读福音书时,都很难理解里面的神迹。它们看起来好像很随机,和耶稣关于神国的教导毫无关联。问题的一部分在于,现代读者常常把耶稣的教导和他的行动割裂开来看。但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神迹其实是“行动版比喻”。神迹就像比喻一样,也包含多层含义,必须放在福音书的整体叙事和更宏大的救赎故事中去解读。
《马可福音》中记载的伯赛大瞎子得医治的神迹(可 8:22-26)尤为特别,这是四福音中唯一记录的一次“分阶段”医治。这个看似奇怪的两步治愈过程,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发生在伯赛大的神迹在《马可福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它又能给今天的信徒带来怎样的安慰和启迪?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常提到耶稣医治瞎子,但《马可福音》里只记载了两次这样的神迹(可 8:22–25,10:46–52)。第一次,耶稣吐唾沫在那人的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然后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可 8:23)那人回答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可 8:24)读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摘掉隐形眼镜时的样子:虽然看得见,但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尤其是远处。
耶稣第一次医治,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完全成功。于是他又按手在那人眼睛上,这一次,那人就“样样都看得清楚了。”(可 8:25)想到耶稣曾经赶出污鬼(可 1:25)、洁净患像是大麻风的(可 1:42)、平静风和海(可 4:39)、甚至叫死人复活(可 5:42),这件神迹确实显得特别,甚至有点反常。难道耶稣的能力会像电池一样,用多了就会耗尽吗?
答案藏在马可对这段叙事的安排里。在医治这位瞎子之前,耶稣引用了《以赛亚书》第六章的话,斥责门徒心眼不明:“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见吗?也不记得吗?”(可 8:17–18)门徒还在抱怨没有饼吃,可耶稣才刚刚两次用几块饼喂饱了几千人(可 6:30–44,8:1–10)。伯赛大瞎子分两步得医治,正好象征门徒属灵的“瞎眼”也需要分两步被打开。伯赛大真正的瞎眼,其实是门徒自己。
如果继续读《马可福音》,就会看到门徒属灵之眼“睁开”的第一阶段: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宣告耶稣是那位久盼来的“基督”(可 8:29)。“基督”一词在希腊文里是 christos,意思是“受膏者”或“弥赛亚”。彼得认出耶稣正是以色列盼望中的救赎主,这个认信没错,可其中依然有偏差。就像伯赛大的瞎子,彼得虽然“看见了”耶稣,但耶稣对他来说,看上去还“像”树木。彼得和门徒对耶稣的身份和使命有了真实的领悟,却还远远不完全。
接下来的几节经文,就揭示了门徒仍然看不见的盲点。耶稣开始向他们说明他作弥赛亚真正意味着什么:“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可 8:31)彼得哪里接受得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弥赛亚竟是要受苦的。彼得竟拉着耶稣“劝他”(可 8:32)。耶稣随即责备彼得:“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可 8:33)
问题的关键在于,彼得心里要的是一个打败罗马人、让以色列独立的弥赛亚,而不是一个被以色列领袖杀害、三天后还要从死里复活的弥赛亚。彼得和门徒确实看见耶稣是以色列的王,但对这位王真正要做成的事,却依然瞎眼。
马可对瞎眼的描述深深扎根于旧约,尤其是《以赛亚书》6:9–10,神差派以赛亚时说:
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
神之所以在差遣以赛亚时,用到“看见”这类词,是因为以色列拜偶像的行为。以色列的偶像是瞎的、聋的、哑的,所以神也使拜偶像的人变得一样瞎、一样聋、一样哑(参申 29:3–4;耶 5:21;结 12:2;诗 115:4–8,135:15–18)。
耶稣在讲解神国奥秘时引用了《以赛亚书》6:9–10,解释为什么有人能领受神国的福音,有人却硬心拒绝。大多数以色列人和犹太领袖之所以拒绝耶稣,是因为他们像祖先一样拜偶像——只是这次,他们所拜的是律法和人的遗传,而不是耶稣(参可 7:1–23)。
前面我们提到,耶稣在医治伯赛大瞎子之前,曾在《马可福音》8:18 部分引用《以赛亚书》6:9,把这段预言用在门徒身上(也参 6:52)。这一引用点出了门徒那看似顽固的不信,耶稣把他们和外人——那些不信的犹太领袖和群众——放在了一起(参可 3:5,4:12,7:6)。
耶稣并没有把门徒永远留在瞎眼的状态里。他一定要亲自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真正看见他的身份和使命。在《马可福音》结尾,有天使吩咐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和撒罗米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可16:7)这里,天使显然是指耶稣在 14:28 的应许:“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请注意天使的叮嘱重点:“在那里,你们要见他。”
细心读《马可福音》的人会发现,这里正把线索连在了一起。门徒从耶稣开始传道时,就一直挣扎着要弄清楚耶稣到底是谁。在叙事的中段,耶稣部分“开了他们的眼”,但他们仍然不明白他的真实身份。耶稣作弥赛亚,意味着要受苦、被杀、复活,他同时也把自己认同为以色列的主。这一切,直到耶稣复活之后,门徒才真正看见:耶稣既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神的儿子——这正是《马可福音》从一开始就要向人证明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可1:1)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wice Healed: The Blind Man at Bethsa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