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在讲道中选读了《箴言》的一些经文。准备讲章时,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箴言》的应许是否有点言过其实?比如,《箴言》3:1–12 说到“必指引你的路”(6 节)、“医治你的肚脐,滋润你的百骨”(8 节)、“仓房必充满有余,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10 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经历往往并不是这样。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话呢?
妻子 29 岁时被诊断出癌症。她正在接受化疗时,有个年轻人告诉我,她之所以得病,是因为信心不够。那些成功神学的传道人是不是说对了?还是我们该把《箴言》的应许,仅仅理解为通常情况下的结果?
把《箴言》的教导当作“大概率指南”(而不是绝对的应许),这种看法并不完全错。它有一定道理。的确,谨慎、冷静、勤奋的人,通常比酗酒的、易怒的、懒惰的人更容易拥有健康和财富。
但如果我们仅仅把《箴言》看作一些规律,就忽略了神对祂子民真正的心意。神要的是我们更亲近祂。经文中的应许,都有一个前提:要“倚靠耶和华”(3:5)、“敬畏耶和华”(3:7)、“尊荣耶和华”(3:9)。如果这些只是生活经验的总结,那为什么要把它们和我们与神的关系连在一起呢?
那么,当这些应许似乎没有实现时,我们该如何解释呢?圣经给了两种可能的答案。
第一种可能,就是神正在管教我们。这正是《箴言》3:11–12 所说的:“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表面上看,管教并不令人愉快。除非我们把它看作爱的表现,否则没人愿意被管教。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在被管教时向我道过谢,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看到,这其实是爱的体现。管教是被爱的记号。这是神呼召我们回到顺服中的方式,好让我们再次经历祂应许里的祝福。管教也是神让我们重新学习谦卑的途径,而谦卑正是通往祝福的道路。
C. S. 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中写道:“当我们抱怨苦难时,我们便不是在希图更多的爱,而是更少的爱。”神藉着管教,把祂的儿女带回到祂的应许中,使我们能够真正享受那应许中的祝福。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明明活在罪中,却没有经历神的责备或管教,那并不是神祝福的记号,反而是神弃绝的警告。
但如果我们并没有明显的、不悔改的罪,却依然没有经历这些应许的祝福,又该如何理解呢?面对世界各地那么多忠心的信徒,他们却承受极其艰难的处境,我们又该怎么解释?使徒们经历的苦难要如何看待?为什么有些忠心的基督徒会在年轻时就被神接走?在这些事上,神到底在做什么?
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种可能。神选择了一些人,去经历比这些应许更高层次的祝福,一种只能通过苦难才能得到的祝福,那就是神更深的同在。这正是成功神学最严重的错误:他们以为蒙福的人生就是没有痛苦的人生。但如果更高的祝福,其实是藉着苦难而来的呢?
使徒保罗就明白这一点。他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 4:17)
那么,《箴言》是不是应许过头了呢?答案是:没有。它所设定的,其实是基督徒能够期待的最低标准。神必定会成就祂的应许。按照祂的方法,在祂的时间。纵然有时候恶人亨通、义人受苦(诗 73:3),但到了最后,没有人会说神没有守住祂的话。即便我们失信,神依然可信。
在今生,我们会部分地经历这些应许,除非神呼召我们去经历更高层次的祝福。但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将在来世完全得着这些应许。没有人比耶稣基督更完美地活出了这些应许的条件,但神却呼召祂去经历比地上的富足更高的使命。
正是在祂的受苦之中,耶稣得到了最高的呼召:甘心将祂完美的生命换取我们不完美的生命,为要使我们享受祂所赚得的丰盛祝福。在基督里,这些完全的应许都向我们敞开。如今,我们也被呼召在受苦中效法祂,因为一切能够想象的应许,都已经在祂里面为我们成就了(林后 1:20)。这意味着我们无所失去,却能在敬虔中大有收获!
神不会让我们偏离正路。祂必完成祂所开始的善工(腓 1:6)。因此我们将自己交托给祂,信靠祂、敬畏祂、尊荣祂,深知这位慈爱的天父必定确保终有一天,无论用何种方式,我们会进入祂应许的丰盛之中。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Does the Book of Proverbs Over-Prom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