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在敬拜中牵手过去与永恒
2024-11-14
—— Trevin Wax

几年前,我童年时的老房子挂牌出售了。出于好奇,我趁着对外开放的日子去参观了这座父母在 80 年代建造的房子。后院里的小树如今已枝繁叶茂,让我惊叹不已。我走过每间卧室,一边观察这些年来的变迁,一边留意那些保持原样的装置和细节。

走进厨房时,我看到了冰箱——又老又旧的白色通用电气冰箱。居然还是我小时候用的那一个!将近 40 年过去了,冰箱依然结实。我打开冰箱门,听到发动机仍嗡嗡作响正常运作,不禁大感意外。

“现在的东西哪有以前耐用啊,”这话常有人说。确实如此。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报废”。如今的物件质量都还行——在一定时间内,但是用上一阵子就得换新的。就效率来讲,现在的电器和小玩意儿比原来有所提高,但使用寿命却大不如从前。这样的好处是东西变便宜了,但是坏处是什么都不经用。

还有人在用第一部苹果手机吗?黑莓手机现在还能用吗?没什么东西能一直长新。

衰退速率

德国哲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在研究社会加速现象时,巧妙地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科学衰退速率”概念。这个概念原本是用来描述物质在特定环境下分解的速度,罗萨却将其应用到了当代社会研究中。在他看来,“衰退速率”告诉我们某样事物从“当前”“流行”变为“过去”“过时”需要多久。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从面包店买了一条新鲜出炉的面包,放在厨房台面上也不盖起来。仅仅一天,它就会变得又硬又干。到了第三四天,你甚至会看到上面长出了霉菌。这时,这条面包就算是“寿终正寝”了,只能进垃圾桶。

这个快节奏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一个万物速朽的世界。事物从“新”到“旧”、从“新鲜”到“陈腐”,速度快得惊人。有时候一首仅仅几年前发行的歌曲,我的孩子们就会不屑一顾地说这已经是老歌了。真的假的?2020 年的榜单冠军现在就“老”了?那我在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听的流行音乐算什么?远古遗音吗?说实话,对我来说,2020 年代的任何东西都还是“新”的呢!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管是科技、社会还是道德观念,一切都在加速?有种说法是,在这个缺乏超越性意义的世界里,我们深感生命的虚无。正因为当下的空虚,我们才总是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一个够新鲜、够刺激的创新。为了转移无足轻重的感受,我们不断追寻下一个兴奋点,给自己越来越短的时间去体验,我们不再拥有深刻的生活,因为体验都被压缩了。

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断加速的衰退速率,让我们永远被那些昙花一现的潮流所牵制,目不暇接。

基督徒的敬拜与衰退

前几年,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敬拜歌曲的流行周期正在急剧缩短。要知道,现在一首广为传唱的敬拜歌曲的“寿命”,只有 30 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上世纪 90 年代,一首红火的歌曲能风靡 10 到 12 年。而现在呢?区区三四年而已。

研究人员分析了敬拜歌曲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其中一位研究员这样说:“歌曲一直在变,这不假。但现在我们恨不得歌曲天天换新花样。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呼吸着这样的空气。”确实如此。还有位评论者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敬拜歌曲的功利看法:挑歌就该看当下什么最管用,什么最能引起共鸣。

显然,这种快进快出的节奏正中我们下怀。(这可是群众的心声啊!)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吗?敬拜歌曲这么快就更新换代,会不会让人觉得什么都靠不住,什么都留不住?这是不是会让人误以为基督教信仰就像赶时髦,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如果基督徒的敬拜也跟风学习文化中的快节奏、朝秦暮楚,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敬拜中时间的力量

要是我们真正理解敬拜,就会发现它其实与那种日渐缩短的“衰退速率”恰恰相反。敬拜不是追着新鲜劲儿跑,也不是总想着下一个“最好”的东西,把时间压缩成一个个新鲜体验。恰恰相反,敬拜是在帮我们拉长时间,让我们既能回首过去,又能展望未来。

想想使徒保罗跟哥林多教会谈论主的晚餐时说的话。他说我们现在守主餐,是在宣告主过去的受死,同时也盼望着祂将来的再来。你看,在主的桌前,我们的宣告往后一直连到最后的晚餐,往前又指向那羔羊的婚宴。每次领主餐,就好比是从当年楼上的最后晚餐到未来那永恒盛宴的漫长旅途中,又一次停靠的车站。我们每次吃饼喝杯,过去和未来就仿佛涌进了现在,把当下这一刻往两头拉伸,让这个滋养我们灵性的经历有了永恒的味道。

敬拜中的其他部分也有这种奇妙的效果。我们唱信仰先辈们传下来的老歌,念古老的《诗篇》和信经,讲解千百年来教会一直在传讲的圣经——这些不都是在拉长时间吗?我们一头扎进历史的长河,一脚又迈向未来。就这样,我们把新的旧的揉在一起,硬是把那个“衰退速率”给顶了回去。

手风琴式的敬拜

敬拜方式有多种,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喜欢不同风格的音乐。《诗篇》不是说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吗?所以我也这么做,而且乐在其中。我很感恩有那些忠心传递福音的新歌,也为那些把老赞美诗和古老诗篇改编得焕然一新的歌手和作曲家加油鼓劲。

同时,我也建议牧师和带领敬拜的同工们要有意识地在每次聚会中安排一些特别的歌曲或元素。这些内容要特意设计,目的是把我们对当下的体验拉长、拓宽,把过去和未来都串起来。我们得抵制“衰退速率”,让所有参与的弟兄姐妹都感受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一些超越时间的事情——古老的东西在当下依然有它的位置,而当下又让我们尝到了未来的盼望。

不妨把敬拜想象成一台手风琴。在这个快节奏的消费文化里,手风琴是合着的,被压得紧紧的。但在敬拜中,我们拉开手风琴,把风箱分开,这样手风琴悠长的“叹息”就会释放出一连串的音符。随着手风琴的展开,新的曲调就产生了。敬拜就是这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把新的旧的揉在一起,把过去和未来都带到当下。

每年平安夜礼拜结束时,会众手拿蜡烛唱“平安夜”,这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这不仅是因为这首经典圣诗里头的神学内容多么深奥,也不仅是因为教堂里那柔和的烛光多么美,更是因为这时候,“手风琴”完全拉开了。

这个平安夜跟往年所有的平安夜都连在一起了。当你看着过道上的家人,看着你的朋友们,看着那些年复一年仍在你身边敬拜的、虽然疲惫却依然忠心的弟兄姐妹们,时间仿佛就静止了。所有以前的平安夜都叠加在一起,让这一刻变得格外有意义。(我有次在另一间教会参加平安夜礼拜,最后一首歌是“一同齐声宣扬”的欢快改编版。要是你想强调把圣诞故事传遍天下的使命,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结尾。可是没有蜡烛,也没唱“平安夜”,那年的“手风琴”就没完全展开,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神的子民安居在神的时间中

教会应该是个让一切都慢下来的地方。在这里,新的旧的都有,但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气息。这里没有“计划报废”。我们想的是永恒的事。我们是神的子民,活在神的世界里。虽然身在时空之中,我们却是扎根过去,同时又展望未来。

所以,不管主日唱什么歌,背诵哪段信经、哪节经文,听哪段经文的讲道,或是采取何种礼仪——我们都得让人感受到:在这个圣灵同在的地方,我们拒绝那种用完就扔的消费主义。在这里,我们跟那些已经离世的圣徒联结在一起,向着前方的奖赏竭力奔跑。在这个老少同堂的教会里,孩子们满地跑,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跟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肩并肩——这又是时光长河中的一幕,是两千年来遍布全球、忠心跟随耶稣的信徒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瞬间。

我们既不赶时髦,也不落伍。敬拜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境界。

来吧,让那手风琴在敬拜中尽情舒展开来,让衰退速率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崩塌。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Defy the Decay Rate for Worship in the Church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员会(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资源开发部的副总裁,也是锡达维尔大学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罗马尼亚的宣教士,是福音联盟的定期专栏作家,并为《华盛顿邮报》、宗教新闻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担任《福音计划》(The Gospel Project)系列丛书的总编辑,并在惠顿学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课程。特雷文著有多本书籍。
标签
教会
敬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