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缅怀伟大宣教士
孤儿的慈母:贾艾梅的传奇人生
书评:伊丽莎白·艾略特 著《殉道的机会》
2024-10-14
—— Sydney Dixon

编注:长期以来,教会从国际宣教事迹中获益良多。为此,我们推出“缅怀伟大宣教士”系列专栏,重点介绍那些至今仍鼓舞着我们的经典传教士传记。

经过 11 小时沿印度东海岸的长途跋涉,我终于抵达目的地。

其实,我的这段旅程早在 24 年前就已开始。那时,我初次读到了另一位宣教士伊丽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所著的《殉道的机会》(A Chance to Die)。这本记述贾艾梅生平、事工,尤其是她对神——那位“看不见的引导者”——忠心摆上的传记,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书中描绘了人如何在生命的每个转折点都追求信靠主、顺服主。

贾艾梅 1867 年生于爱尔兰,天性爱打破常规。每当她认定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即便不合常理,她也会坚持己见。她在虔诚的长老会家庭中长大,年轻时深受凯锡克运动和戴德生(Hudson Taylor)中国内地会的影响。25 岁那年,她启程东行,将毕生献给福音,先在日本、中国、锡兰(今斯里兰卡),后来来到印度传扬福音。她在印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 55 年。

《殉道的机会:贾艾梅的生平与遗产》(A Chance to Die: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my Carmichael

伊丽莎白·艾略特  著

《殉道的机会》生动描绘了爱尔兰传教士兼作家贾艾梅的人生。她在南印度坚持不懈地工作了 53 年,从未休假回国。在那里,她被亲切地称为“艾玛”(Amma,意为“妈妈”),并创办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为弱势儿童提供庇护。

艾玛一生顺服上帝、勇敢无畏,堪称基督徒的楷模。她虽有渴望和梦想、缺点和恐惧,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全部摆上。

伊丽莎白·艾略特通过感人至深的照片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艾玛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激励读者深思自己对基督的委身程度。

Revell出版社,共 384 页

杜尼法团契

贾艾梅来到南印度的头五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当地语言(泰米尔语),与本地妇女建立联系,抓住每个机会分享圣经。她也了解到了庙妓(devadasi)制度如何摧残小女孩,但起初她无法接触到这些女孩。

这些女孩被献给印度教寺庙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完成誓言或遵循家族习俗,有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有的是因为贫困的母亲无法为她们找到合适的丈夫,还有的是因为家里无力支付葬礼费用。于是,小女孩沦为了一种交易品。了解到这个制度后,贾艾梅的“宣教之心备受煎熬”。

1901 年,尽管有人试图污名化贾艾梅,称她是“偷孩子的妈妈”,以此来吓阻寺庙里的女孩,一个 7 岁的女孩普里纳(Preena)还是从印度教寺庙逃了出来,找到了贾艾梅。在普里纳“认”贾艾梅为母亲的三个月内,又有四个孩子来到她的庇护下。对这些孩子来说,她成了“艾玛”,与此同时,“拯救这些孩子的强烈愿望在她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最终,艾玛创立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这个位于印度最南端附近的地方,成了一个特殊却又蒙上帝眷顾的大家庭,收留了许多妇女和女孩。后来,获救的男孩也加入进来,还有来自印度、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德国和瑞士的宣教士。到艾玛 1951 年去世时,杜尼法团契已经拥有近 900 名成员。

《事情的本来面目》

通过《殉道的机会》,伊丽莎白·艾略特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充满活力和使命感的女性,她在两大洲与邪恶势力和文化陋习抗争。这本书既展示了贾艾梅非凡的力量,也不回避她的弱点和人性。

贾艾梅的一个弱点可能是与地方教会的关系。她并不太关心教会学问题。她制定杜尼法团契规则时,主要围绕相信圣经的字面意思、相信神有能力战胜祂的敌人,以及忠于团契这几点。贾艾梅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教士的传记和各种主题的书籍。她也酷爱写作,创作了大量诗歌、歌曲和超过 35 本书。

她最早也是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事情的本来面目》(Things as They Are),因其诚实地揭示了传教工作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在传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贾艾梅坦率地描述了她所面临的困难和挣扎。虽然《殉道的机会》概述了她的整体人生和在黑暗中诞生的伟大事工,但《事情的本来面目》才真正展现了,嗯,事情的本来面目。

多年来,贾艾梅为了让南印度人认识耶稣的真理和爱而不懈奋斗。杜尼法团契拯救了数千名儿童,使他们免于现世的苦难和永恒的折磨。她坚持“所显示的模式”,她相信神赐给杜尼法家庭的原则。虽然艾玛坚持自己的理念,有时会在宣教界引起争议,导致一些人与杜尼法分道扬镳,但她的家人始终爱戴她。

1931 年 10 月,艾玛不幸摔倒,导致她有部分时间卧床不起,直到 1948 年 6 月。后来,她又摔了一跤,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1951 年 1 月 18 日,艾玛在杜尼法主楼的床上安息主怀。时至今日,杜尼法团契的成员仍对他们的艾玛怀着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听到他们的呼声

24 年前,我初次读到贾艾梅和杜尼法团契的故事。贾艾梅的一生,走在“信心与僭妄的刀锋上”,不断激励着我在所有事上追求对神的信靠和顺服。通过她的故事,我也“听到了‘异教徒的呼声’,心中难以平静”,最终追随那呼声来到了印度。

如今,杜尼法的大多数建筑已不再使用。院子里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孔雀似乎比孩子还多。只有约 20 名女孩住在宿舍里,其他人都是年事已高的长者。

当我漫步在院子里时,身着美丽紫色和蓝色纱丽的年长姐妹们会停下来与我寒暄,询问我是如何来到杜尼法的。然后她们会立即告诉我她们的名字,并说:“我 4 天大(或 14 天大,或 8 天大)时就来到这里了。”她们深情回忆在杜尼法的童年,以及后来被送出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不过,最终她们都回应了神的呼召,回到杜尼法服事。这个呼召要求她们舍弃一切,过一种信靠和顺服的生活。

这就是贾艾梅留下的真正遗产:通过信靠耶稣、顺服跟随艾玛口中那位“看不见的领袖”,无数生命得到了永远的改变。即便需要在世界最黑暗的角落服事和牺牲,这些人也毫不犹豫。我衷心希望,当你阅读《殉道的机会》这本书时,能听到“异教徒的呼声”。愿你追随这呼声,走向那些还不认识神的地方——可能是坐在你身边的人,也可能是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Mother to the Motherless: Amy Carmichael’s Legacy

Sydney Dixon (悉尼·迪克森)是东南浸信神学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博士生。作为宣教士,她曾在东欧生活五年,自2015年起一直在南亚服务。
标签
宣教
书评
印度
贾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