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想从上帝那里得到指引,于是他翻开圣经,闭上眼睛随意地把手指放在某个地方看看神会怎么说。结果他的手指停留在了“犹大……出去吊死了”(马太福音27:5)这句话上。他又试了试,这次手指落在了“你去照样行吧。”(路加福音10:37)。很显然,他并没有找到他所希望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经的时候不会那么草率,但是在我们对真理的渴望、对神引导的需要,或者对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疑问中,我们也可能同样错误地对待了上帝的话语,让我们以圣经中没有规定的方式“去照样行”了。
当涉及到叙事性经文时,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叙事占了圣经文本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圣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人并不能简单地成为好榜样或坏榜样。我相当肯定犹大不是我得罪上帝时的榜样,但当喇合为以色列间谍撒谎时(约书亚记第2章)或彼得在风暴中行在水面时(马太福音第14章),这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叙事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呢?
叙事经文的解释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指导。这个原则有时被称为“叙述而非命令”("description is not prescription"),它解释了圣经叙述某件事的发生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内容的认可。叙述也不等同于建议。但在没有圣经作者给出明确评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从每个故事中理出应用呢?
第一,尊重文体。
首先,了解什么是叙事会有帮助。叙事不是道德故事,而是关于真实的人做出真实决定的真实故事。因此,它们不一定是为了给我们的行动规定一个模式。但它们是为了指导我们而写的,向我们展示真理并帮助我们回应真理而生活。
整本圣经都是为了揭示我们对神的需要,以及祂如何将自己作为救主交托给我们。正因为如此,每段经文——包括每段叙述——都在向我们展示关于神的东西,或者关于我们对他需要的东西。当我们打开一段叙述时,我们应该考虑它对上述主题的益处,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问题强加在它身上,或者希望有一个照此行动的脚本可以遵循。
例如,士师记6章中基甸和羊毛的故事经常被作为辨别神旨意的范本。基甸请求神用羊毛成就神迹,这样他就能对神的引领感到有信心。上帝批准了这些请求,而没有谴责他,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上帝批准了!这就是圣经中要求指导的方式。”但是,这段经文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仔细看看士师记第6章,并没有发现一个拼命想知道上帝旨意的基甸,而是一个已经认识上帝与他同在(第12、16节)、他应该去拯救以色列(第14节)的基甸。此外,基甸已经得到了一个神迹(20-23节),当他在后来的某个时候用羊毛要求得到额外神迹时,他也承认了这一点(36节)。基甸羊毛的故事与如何做出敬虔的决定无关,基甸也不是一个良好决策的典型。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怀疑、担忧和焦虑的人需要安抚,以及一位充满耐心和温柔的神。它向我们展示了神愿意忍受祂子民的恐惧,即便神已经直接地给予了引导。
这难道不比为确保我们的决定都被神接受而遵循的一套公式更好吗?如果我们用这种观点对待神的决策,可能会减轻我们的焦虑吗?祂对我们的焦虑很有耐心,当我们怀疑和质疑该怎么做时,祂很温柔。神一定会以仁慈和亲切的态度聆听我们的优柔寡断和担忧,即使在我们惧怕的时候也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
第二,看其他经文。
我们还有其他经文帮助我们解释叙事段落,以经解经可以从两个方面澄清叙事:
首先,经文中有许多部分是命令性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可以让这些经文评价叙事所说的行为。在基甸和羊毛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参考箴言3:5-6:“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这些经文命令我们要信靠主,而不是我们自己对情况的分析。由于基甸不愿意轻易相信上帝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行为不一定是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
第二,我们可以依靠经文自己对某段话的解释。这段叙事是否在其他地方说过?其中的行为是以赞美还是谴责的方式被提及?例如,我们发现在希伯来书第11章中基甸被称赞为凭信心生活的人,而且事实上,我们确实看到他在士师记第6-7章中表现出对神的信心。
但我们在这里也必须小心。在希伯来书第11章中被提及并不等同于对他的行为一概认可。许多被提及的人都做过道德上有问题的事,甚至是明显有罪的事。他们并不是因为所有的生活选择而受到赞扬,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对神的需要以及神作为救主对他们的供应——这正是每段叙事向我们展示的事情。
神大部分的启示是以叙述的形式出现的,这并不是问题。虽然叙事不是命令,但这些叙事确实为我们的行动和神学提供了信息。它们讲述了我们的真正需要,并吸引我们深入了解上帝。愿我们学会很好地阅读它们,以便我们能够忠实地跟随将它们交给我们的慈爱的上帝。
译:DeepL;校:SMH。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ow Should We Apply Biblical Narratives?